企业执行和应用法规体系的四个级别
看到这里参与讨论的朋友们的部分观点,觉得有必要交流这样一个基本常识。 从企业面对法律法规的态度和执行策略角度,企业可以分成四个级别: 一级:这样的企业全球运营,为了取得和保持经营资格,必须符合各所在国的法规体系,与此同时,又要维持公司内部管理标准的一致性。因而,其面对各国法规体系的策略就是,本公司的内部管理标准,高于任何一个(业务所在)国家的安全标准和强制规则。然后,在日常运营过程当中,公司内的大部分员工,所遵从的是公司标准(自然高于法规,也就不会面临所谓“违法”的问题)和依照标准制定的各种具体执行程序。这些标准和程序的性质,是帮助员工工作的(基调不是处罚标准)。而定期检验公司标准与各国法规体系符合性的责任,由专门的法律和安全专业人员承担,这种做法,既有其专业、严肃和可靠性,又减少了普通一线员工的日常负担(毕竟,对于整天忙于日常工作的员工,要求他们对法规体系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不太现实)。 二级:这样的企业,也有内部标准,但是基本采用某一国的国家标准(与企业运营相关的部分)。在没有走出国门之前,这样的策略也可以维持基本的营运。然而,问题有二: 国家的标准(法规)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的(过去100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所面临的普遍情况,现有个别试验、再有小规模生产、再有大规模制造、再有相关法规和标准)。企业完全依赖国家法规和标准,注定了这样的企业几乎没有真正的突破和创新能力。 国家标准(法规)的落后(不完善),导致企业的管理体系本身存在漏洞,有时甚至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三级:企业仅仅重视那些可能导致(法律)严厉处罚的方面和环节,在这些方面有个别的、应付式的管理措施,但是缺乏为了确保企业正常运营的管理系统(更谈不上如何确保管理系统从整体上与法规体系相符合)。这样的企业里的管理人员,每天追求的、或者津津乐道的,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符合法规、不受处罚”。但却忘记了“法规的目的”是什么。 四级:这样的企业,仅仅关注如何“赚钱”,为了“赚钱”建立“最低安全水平”的运营设施,其中必需的安全设计、安全防护都不足,平时的管理活动,也仅关注“如何生产”、如何交货、如何卖钱。这类企业,恰恰是安监局关注的重点,他们不得不经常上门检查、发整改通知单、并且严令整改、以严厉处罚为“口头禅”。企业管理者,经常“思考和追求的”,不是如何“不违反”,而是,一旦出现“被查出违反”时如何找关系、走路子、运用“炸药包”。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级别企业中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其思维和言论,差别很大。他们关注的重点,和日常苦恼,明显不同。 支持楼主的分级,可悲的是我国现四级企业太多了! :victory: 回复 2# dingrubin1963谢谢!我们认识不足、认识问题,才有希望解决问题,提高水平。共同努力! 低价中标、利润空间的被压缩、打通环节的投入、效益链上的排序,也是造成四级企业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四级的多的是,这正是可悲之处。:dizzy: 谢谢楼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