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1888 发表于 2024-8-6 10:34

重振雄风再出发——东北以改革创新奋力迈向全面振兴

重振雄风再出发——东北以改革创新奋力迈向全面振兴2024-08-06 09:53:14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3F12C22D32D04F8506579930913280C24A1420B8_size321_w900_h1600.jpg开栏的话:资源禀赋较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东北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对新时代东北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谋划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使命在肩,信心如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东北一定要重振雄风、再创佳绩。即日起,新华社推出“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东北篇”行进式报道,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景展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气象、新进展、新成就。18495.9万吨!2023年,东北三省一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以超过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打下坚实基础。共和国辽阔版图上,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地区始终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森林面积、湿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占比均居全国前列;陆地原油、煤炭产量及新能源发电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填补国内空白……牢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职责使命,抓住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机遇,东北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竞逐未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展现出更大担当和作为。


Loaded: 70.31%





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32
/

Duration 1:28

FullscreenMute









自动播放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BAFCCD5E628A60037D38000B9277435C6367903C_size2_w640_h45.jpg让改革释放澎湃动能位于辽宁鞍山的荣信汇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输配电高端装备研制的“小巨人”企业。这家民营企业一度受困于没有试验中心,产品只能远赴西安试验验证。“差一点我们1.6亿元的投资就打水漂了。”公司科技项目部副部长吴丹青说。两年前,公司筹款新建了试验中心,却苦于域内没有高电压等级供电线路配套。鞍山市工信局得知后,经过多方沟通,从附近一家大型矿山企业接入66千伏线路,一下子解决了企业的大难题。一根电线,牵动着政府与市场两端,折射出东北营商环境的变化。从鞍山市“千名干部进企业”听呼声、解难题,到丹东创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办理服务兜底,再到沈阳市生态环境部门打破以罚代管,将“罚单”变“处方”,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不少企业和群众反映,如今的东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越来越少,“钉钉子、马上办”的举措越来越多,营商环境建设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06BDE70B6EDF94D9DDC6FDC4B8473CD16E138B3F_size77_w720_h480.jpg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工作(2023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啃下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勇闯“深水区”,是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一道必答题。时速400公里,国内首个!7月17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自主创新的内置式转向架产品,标志着我国高铁关键技术部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突破的取得,与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密不可分。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彦说,公司构建“机构能设能撤、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激励机制,过去9年,累计研发新产品140余种。招商局集团整合辽宁港口、实现优质资源整合;沈鼓完成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缩减干部岗位20%;北方重工、东北制药等老国企完成混改……作为全面振兴的“重头戏”,东北近年来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动作大、力度强、范围广。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253AEBA2DE77A183B6DB6FF805BC67996ABFE6D1_size86_w720_h405.jpg货船在辽宁营口港码头装运粮食(2024年1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4C1C7315ED03B2A537B03C132ED1D9EF4ABD6EF1_size119_w720_h501.jpg由北方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在车间顺利下线,工程技术人员对盾构机进行交付验收(2024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与此同时,一系列重点领域的改革也渐次铺开。黑龙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助推国有林区停伐后转型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拓展;哈尔滨新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批制度性、开创性的先行先试实践,在东北大地展开探索。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BAFCCD5E628A60037D38000B9277435C6367903C_size2_w640_h45.jpg让“第一动力”激活“最大增量”“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老、旧、沉”是很多人对老工业基地的固有印象。如何打破东北“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唯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让传统产业增“智”提“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未来产业“星火成炬”,才能激活东北重振雄风的“最大增量”。——聚焦“卡脖子”领域,助力锻造更强“国之重器”。7月8日,沈阳远大集团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自主研发的核主泵变频器已在国家级重点核电项目中应用,结束了我国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主泵变频器被誉为核电站的‘心脏起搏器’,要求可靠性达到99.9999%,并且10年内不能有非计划停机。”公司总经理闫凌宇说,公司历经10年潜心研发,终于打破了技术垄断。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东北责无旁贷。随着海南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完成吊装,千里之外的中国一重核电制造厂内响起热烈掌声。“这是我国关键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中国一重董事长徐鹏说,“目前,国内在建核电站80%以上的核电锻件、70%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都由中国一重生产,我们在核岛设备领域实现国际领先。”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81F22A86127738827CD581D1B58C2C873A9E9B1D_size71_w720_h480.jpg工人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运送产品(2024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从浩瀚苍穹里的问天实验舱,到深海中的“海斗一号”;从穿透坚硬地表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到飞奔驰骋的“复兴号”高铁……东北助力锻造“大国重器”,为维护国家战略性产业安全作出贡献。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4F8E75419CD6D5960576D657429AEF68DB7AA7C4_size111_w720_h540.jpg在中车长客国铁事业部制造中心拍摄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2024年7月17日摄)。新华社发——藏粮于技,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手指轻轻一点,吸肥、搅拌、灌溉一气呵成;盯着大屏幕种地,虫情监测、气象预警等数据一目了然……在东北,科技成为夏季田间管理的“好帮手”。辽宁彰武县种粮大户孙继刚道出了新变化:“以前种地只靠经验,现在缺啥、少啥,看看数据心里就有数。”多打粮、打好粮,科技是关键。在吉林农安县小城子乡光明村,不少农民今年选择种大豆。光明村分布着大片盐碱地,去年试种500亩耐盐碱大豆东生“118”亩产超过240公斤,过去不打粮的盐碱地有了丰产的希望。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389CB14327670027AB3AA6E2E638931AEA984091_size73_w720_h405.jpg这是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光明村种植的耐盐碱大豆(2024年8月4日摄)。新华社发东北熟、天下足。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如何更好端牢中国“饭碗”?吉林省投入1430万元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设立3亿元种业发展基金,推进现代种业创新;黑龙江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抢抓新赛道,未来产业拔节生长。在哈尔滨,借助前沿技术,联合飞机集团研制的航空级倾转旋翼无人机,可实现最大航程4000公里无人驾驶。“这种无人机如果成功产业化,将大大提升物流运输能力。”公司董事长田刚印对潜心攻关的“未来产品”充满信心。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F2CEDBBC6163764D7D0F3682CDE0DF6AC878290C_size85_w720_h480.jpg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智慧农场的地块内,技术人员操作两辆拖拉机进行无人驾驶测试(2024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新形势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东北服务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使命,也是全面振兴乘势而上、借力而行的重大战略机遇。东北大学组建了工业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个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聚焦“光+医疗”“光+汽车”“光+通信”持续发力;辽宁辽河实验室正在搭建由新装备、新网络、新系统构成的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设施……一批前沿技术正播下东北未来产业的种子。202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16.0%、15.36%、22.9%,增速居全国前列。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BAFCCD5E628A60037D38000B9277435C6367903C_size2_w640_h45.jpg用“好状态”提振“强预期”哈尔滨中央大街人潮涌动,冻梨切块、冻梨咖啡、冻梨“开花”带来惊喜连连;逛早市、游故宫、吃鸡架,“宝藏”城市沈阳让人流连忘返……今年以来,东北文旅持续“出圈”。从“尔滨现象”到“沈阳站站”,多地文旅局长纷纷“上才艺”“整活”,注重百姓反映问题的背后,是干部们想干事、干成事的热情和真诚。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F2C37343DBE808CAD2BC4B738491AD2BB7E663A6_size108_w720_h480.jpg身着赫哲族服饰的赫哲族群众和饶河县文旅推荐官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与游客互动(2024年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在东北,越来越多基层干部从幕后走向前台,敢闯、敢干、实干蔚然成风,这也打破了外界对东北干部的刻板印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作风之变,既提振了东北的精气神,又加速各领域资源要素聚集,推动振兴发展呈现新气象。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餐厅里,南腔北调的口音不绝于耳。在这家位于辽宁盘锦的高新技术企业,18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超过70%来自外省。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E6424E5496512E813F4A563162A5181DE5EA4D13_size106_w720_h480.jpg工作人员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产品(2023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人才“向北飞”,凸显的是黑土地不断增强的吸引力。2023年,辽宁扭转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局面;吉林人口实现由2022年净流出18.07万人,到净流入4.34万人的转变;黑龙江招收博士后1005人,同比增长31.7%。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D8AD04BE8AFAE41B54B996EAE2F7BCADFDB99C26_size106_w720_h456.jpg在沈阳市皇姑区拍摄的第三批博士住房选房仪式(2024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人才流向与区域经济活跃度紧密相关,折射地方的未来走势和潜力。”黑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左志斌说,东北已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向北飞”的有人才,还有投资。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批高质量项目纷纷落子东北。2024年4月,宝马集团宣布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7月,总投资近25亿元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正式落成,“尔滨”再添文旅新地标;当前,总投资105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一期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的沈阳航空航天城项目、总投资837亿元的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正酣……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838FF6AA7BD8E60B50248250091A5C7A4F5FBD3D_size99_w720_h469.jpg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拍摄的华晨宝马第6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2024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C707EE2741D6D82160FBDE2354CCEFAC46AE406F_size93_w720_h480.jpg中建三局承建的沈阳航空航天城项目现场(2024年6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干事创业的‘好状态’,将提振外界对这片土地的‘强预期’。”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沿着改革创新的路子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东北重振雄风未来可期。文字记者:金风、张米扬、丁非白视频记者:高铭、周梦蝶海报设计:姜子涵统筹:郝静、刘心惠、戚文娟、郜新鑫、郭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振雄风再出发——东北以改革创新奋力迈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