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美丽山东“挑大梁
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美丽山东“挑大梁”sd.ifeng.com 2024年10月27日 05:58
深秋的齐鲁大地五彩斑斓,在这个季节里与“美丽”邂逅,是山东最真挚的浪漫。
黄河自然是这幅绝美画卷里最动人的地方之一。它蜿蜒五千多公里,穿山越壑,浩浩荡荡于东营注入渤海,奔流向前,是这条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生俱来的气势。而在山东这片厚重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永不停歇的黄河正在焕发出崭新的澎湃动力。
近年来,经济总量迈上9万亿元台阶的山东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擎焕新,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在全国大局中勇挑大梁。从生态环境保护到循环经济,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和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山东正提速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美丽山东”展现“高颜值”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近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齐鲁大地上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城更美。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如今,保护区内现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37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6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117BA4C4AA0FB734C7E158B7357DE122DCFAA799_size306_w700_h394.jpg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今年5月初,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在保护区繁殖;6月中旬,首次发现疣鼻天鹅在保护区内繁殖;10月份在日常鸟类监测中,首次记录到一只红胸黑雁。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取决于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据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如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食物丰富,适宜各种鸟类的生存。”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8EC1626B505DEA7E7430E0FF40C1358CDF1EB86B_size411_w700_h467.jpg
也正因为广袤的湿地、蔚蓝的大海、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生机勃勃的黄河口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17.91万人次,同比增长7.7%。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国潮文化露营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看完黄河来赶海”等热点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广为传播。黄河口自然风光特色生态游的火爆,是人们对生态之美由衷向往的最好体现。
与黄河三角洲类似,位于泰安的东平湖也成为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这里蓝天绿堤,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群山环绕,如同一幅精彩的油画。这是东平湖给人的第一印象。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C4B156D1A1E2726B19FA5CEAE727F1C08CD356E4_size447_w700_h394.jpg
东平湖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张松介绍,如今东平湖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我们建立了220人的沿湖路域保洁队伍,450人的沿湖生态园林管护队伍;结合渔民转产转业,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余个;清理黄河滩区内178家畜禽养殖场户,推进畜禽养殖产业结构调整。”
东平湖依靠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培植壮大文旅康养、现代食品、特色农业、港航物流等绿色产业,实施京杭运河东平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真正做到了“一湖清水”造福人民。
绿色发展是理念,“美丽山东”建设的成功实践,让生态之美在齐鲁大地精彩绽放。
新质生产力,“绿”意盎然
除了生态之“绿”,山东还在工业上做好文章: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新兴产业占比、优化产业结构;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构建绿色产业链。工业经济的“含绿量”显著提升。
以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电力为例,山东逐“光”而行,大力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成效已显现。
盐碱滩涂成为新能源基地,还能与海产养殖完美结合,“渔光互补”正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项目。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3E22368532C0029D2539A43B10B07CD0D99F5EF9_size109_w700_h386.jpg
东营市垦利区华润财金800MW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就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发电与养殖的双赢。项目现场,一片片光伏板一望无际,它们可以根据太阳的方向正负45度调整角度,更好地高效地利用光能。而这些光伏板又能像遮阳伞一样,为养殖坑塘里的海参提供绝佳的生长空间。如此,真正实现了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互融互补。
华润电力山东新能源公司东营检修基地副主任汪波介绍,项目所用2万亩土地均为水产养殖水面,目前年发电量11.2亿千瓦时,有效节约标煤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4万吨,环境效益显著。同时,海参养殖户和企业也因此受益。
距离该项目不远的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目前也在加紧施工。项目经理张泽成介绍,HG14光伏项目是全国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GW级海上光伏项目,总投资76亿元,装机容量1000MW,配套建设220kV升压站和100MW/200MWh储能电站。该项目用海面积1223公顷,场址中心离岸8公里,水深1—4米。该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可以满足垦利区全社会65%的用电需求;节约标煤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
与此同时,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低碳转型,也是山东正在做的。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实施的地热清洁能源供暖项目,正是抢抓了地热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了东营地热资源优势。
东营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砂岩地质100%负压回灌技术,实现“同层等量回灌,取热不耗水”,有效控制建设成本,而且保持负压无动力回灌,降低了运维成本。东营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吉武说,“这一技术可以实现连续20年以上稳定负压回灌运行。同时,回灌运行无动力需求,可将单套地热井采灌能耗由47万度/采暖季降至22万度/采暖季。运营成本上,相较传统地热供暖,电费可以降低20%。”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4AB17AD957BC5EC2C5B553222684C352C34B449F_size379_w700_h394.jpg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全面建设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22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万吨,每年减少硫化物排放约1900吨,每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600吨,具有可观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是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循环
当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山东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利用体系,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向往的幸福生活。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打造的小麦全产业链就是以“三产融合、绿色循环”模式,实现了节粮降耗。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31C4B71C578461DB68C0853EE16B6FF47DBFE16F_size247_w700_h525.jpg
通过这条产业链,中裕生产出了十大类600多种产品,年营业收入108亿元。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付蕊表示,中裕实现了“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的绿色闭合循环。通过大型沼气热电联产装置,集中处理养殖粪污和滨城区4.2万户农村旱厕粪污,年产生物天然气3500万立方米,产值6700万元,取代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万吨,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必须要重视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济南圣泉集团自1979年成立之日起就专注各类植物秸秆的研发利用,从一颗玉米芯的初加工出发,走出了一条生物质高值化综合利用的产业创新之路。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4/BF99233C48E0F51480BF13BEB9A690A7B9177300_size115_w700_h360.jpg
圣泉集团生物质研究院院长高绍丰表示,历经40年积淀,公司创新研发“圣泉法”生物质精炼一体化技术,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突破了生物质中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三素高效分离、纤维素高效生物转化、木质素高活性分子设计等行业性难题,实现三大组分高值化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产业集群,可产出上百种产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一举打破传统生物质利用技术原料利用率低、环保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随意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工艺也是对纸浆、溶解浆、木糖、糠醛、木质素、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工艺技术的颠覆性革新。
“目前,依靠该工艺建设的全球首个百万吨级生物质精炼一体化项目已经顺利投产,从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设备制造、生产运营实现全链自主化,代表了制造业水平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达产达效后该装置预计可实现年碳减排量100万吨以上。”高绍丰说,未来集团会把成功的模式,逐步在全国秸秆丰富的地区布局和推广,在为农民增收的同时,实现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替代。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绿色发展正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崭新的活力。
(新黄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