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1888 发表于 2024-11-5 09:21

十问野猪“肇事”

十问野猪“肇事”
news.ifeng.com 2024年11月04日 19:04

10月25日,浙江杭州街头,一头野猪闯入路边一间店铺。
10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云桥路突然冲出一头约200斤重的大野猪,一路横冲直撞,连续袭击当地居民,导致4人受伤。
10月27日,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一头受伤野猪闯入了居民卧室……
近日,野猪“肇事”多发,频上热搜。这些在不少城市开始频繁出现的野猪,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扰,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88369D828C966F92184060181F2DBF945FE55591_size253_w660_h422.png近日,南京一野猪误闯酒店,民警保安携手将其擒获(网络视频截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猪危害防控的建议”复文指出,经科学、综合评估,野猪在我国28个省份有分布,数量200万头,已不存在生存威胁,且很多地区数量过高,其中致害省份达26个。
为何野猪如此泛滥,这般“撒野”?面对“疯狂”的野猪,我们该怎么办?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6A318E503E8D754D17B9F4A59F3AB99EF0C92333_size706_w1080_h608.png10月25日,浙江杭州建德市街头,160斤野猪闯入市区乱窜伤人(网络视频截图)

一问:为何个别城市中心区域频繁出现野猪身影?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杨朝霞告诉记者,近日,野猪频频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区域,一是为了下山觅食。随着秋冬季的到来,树木果实逐渐脱落,野猪栖息地的食物急剧减少,野猪为了觅食会下山进入农田、城市边缘地带等寻找食物。二是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区与人类生产生活区的边界日益模糊,野猪离开栖息地进入人类活动范围的难度降低。同时,一些投喂野猪等行为会让野猪不再惧怕人类,甚至主动接近人类,从而导致野猪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区域。
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看来,野猪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春夏时节野猪喜欢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觅食。秋冬季节,温度下降,野猪会集结成群,移动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平原地区活动。因此,在这个时节,一些野猪分布区周边的农村,甚至城区会更容易见到野猪。
二问:野猪的攻击力有多强?
杨朝霞称,野猪的攻击力十分强大,主要与体型、速度、力量和防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体型和力量大。野猪的体型通常较大,尤其是北方一些地方的野猪品种,体重可达300斤至600斤,且野猪全身几乎都是肌肉,脂肪层较薄。野猪的天然条件使得它们具备了极强的爆发力和冲击力,能够轻易地将碗口粗的大树撞断,甚至能将同体重的动物直接撞飞。
二是撕咬能力强。野猪长有两对不断生长的犬齿,即獠牙,雄性野猪的獠牙通常长5厘米至7厘米,雌性野猪的獠牙虽然不会一直生长,但依然非常锋利。獠牙是野猪的重要攻击武器,能够轻易地咬断硬物,如树木、动物骨骼等。在攻击时,野猪会利用獠牙冲撞对手,刺破对手的皮肤,然后疯狂地撕咬对手。
三是速度快、敏捷性高。野猪在追逐时,能有40公里/小时的速度,相当于一秒能跑出11米,且能够连续奔跑20公里,这使得普通人几乎无法逃脱野猪的追击。此外,野猪的敏捷性也较高,能够迅速躲避天敌或猎人的攻击。
四是防御能力强。野猪的皮毛较厚实,平均厚度可达1.5厘米,且非常坚硬,能够抵御大多数动物的攻击。野猪的皮下脂肪也较厚,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保护。在遇到危险时,野猪会迅速保护好自己的要害部位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三问:野猪在哪些地方数量最多?
杨朝霞表示,野猪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均有分布,如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区、黄土高原、华南丘陵和西南山区等地。具体来说,野猪的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从半干旱气候到热带雨林、温带林地、草原等都有踪迹。除了青藏高原与戈壁沙漠外,它们还广布在中国境内。
杨朝霞称,野猪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包括东北三省、云贵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具体而言,陕西、山西、福建、广东、河北、浙江、四川、安徽等省份都曾发生过野猪致害事件。此外,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天敌数量减少等因素,诸多地区出现野猪数量激增现象。其中,在河南南阳西峡县,有报道称周边范围内有2000余头野猪。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截止到2023年8月,野猪种群数量约2600头。
四问:野猪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杨朝霞表示,野猪数量快速增长主要有五点原因。一是野猪的繁殖能力极强。雌性野猪一年可产仔2次至3次,每次能产2只至8只小猪,甚至多达14只。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会迅猛增加,泛滥成灾。二是野猪适应能力强。野猪是杂食动物,只要能够咀嚼的东西都吃,青草、果实、鸟蛋甚至毒虫等很多小动物都是它们的食物,能够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三是野猪缺乏天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猪的天敌老虎、豹子、豺、狼等大型食肉性动物在我国数量减少,这使得野猪在野外缺乏有效制约,其存活率和繁衍率极大提高。四是生态环境改善。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提高了野猪栖息生存环境的质量,为野猪提供了更多的隐蔽生存空间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五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加速繁殖。全球气候变暖延长了野猪的繁殖期,提高了幼崽的存活率,使野猪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五问:野猪活动有何规律特点?
杨朝霞表示,野猪具有群居特性,通常以家族群为单位生活,家族群通常由5头至20头野猪组成。此外,野猪食性广泛,食物包括植物、昆虫、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白天通常不出来走动,一般在早晨和黄昏时分活动觅食,中午时分进入密林中躲避阳光。另外,野猪的警觉性强,对外界的声音和气味非常敏感,一旦发现危险会立即逃跑或采取防御措施。野猪还非常聪明,能够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学会避开陷阱和其他危险。
此外,孙全辉还表示,野猪大多在晨昏和夜间出来觅食,白天则躲藏在僻静、茂密和向阳的灌木丛中休息。春节和夏季,野猪大都单独活动,而到了秋季和冬季,它们则会集结成群。秋天农作物和瓜果成熟,经常会吸引野猪进入农田、城区,玉米、红薯、花生等秋粮作物都是野猪爱吃的口粮。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544858A01D387ACDA925B0826D0507D695C078FE_size145_w1080_h725.jpg

六问:野猪有何益处和危害?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野猪危害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近5年因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其他财产损失的案件中,野猪致害最为严重。
研究员唐冬艳、周学红、张伟在《野猪与人冲突及防控》一篇研究中提到,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目前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矛盾。在乡村和城乡接合部,野猪最喜欢在春秋两季从山里下来光顾农田。在春天它把刚种到地里的种子拱出来吃;在秋季庄稼成熟的时候它取食玉米、水稻、林果等。野猪不仅破坏庄稼和植被,还会破坏灌溉系统和围栏等农田设施,增加耕作成本。
孙全辉表示,如果野猪数量过多、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它们也会带来危害。比如,破坏植被和生态系统、毁坏农田造成作物减产、传播疾病等。此外,野猪性情凶猛,有时会主动攻击人类,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不过,孙全辉还表示,野猪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野猪会能够传播多种植物的种子,有助于植物扩散和森林更新;野猪翻拱土地的觅食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另外,野猪是许多食肉动物如豺、狼、虎、豹的重要食物来源,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完整和平衡不可或缺。
七问:野猪能否随意捕杀?
2000年,野猪被列入“三有”名录,受到重点保护。2023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三有”名录),在全国多地致害严重的野猪被调出该名录。
杨朝霞称,野猪虽已从“三有”名录中调出,不需要再办理《狩猎证》进行猎捕,为致害防控工作扫清了制度障碍。但是,仍需在法律法规框架和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科学管理,未经允许以不合法的方式过度捕杀野猪,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杨朝霞表示,野猪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捕杀会破坏生态平衡。如果野猪对农作物或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应当报告给当地的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由专业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和具体情况进行妥善处理。
孙全辉认为,野猪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猎捕控制野猪种群过快增长是人工调控野猪种群的一种手段,但却不是长久之计。从长远来看,只有恢复野猪天敌的自然种群,适当扩大野猪栖息地范围,并不断调整人类生产发展方式,维护好生态系统平衡,才能有效缓解野猪增多带来的相关问题。
八问:“赏金猎人”如何猎杀野猪?
记者梳理发现,河南、宁夏、四川等地都有组织狩猎队捕杀野猪。例如,在四川通江,当地政府组建了4支护农狩猎队,给予2000元/头的补助,并探索“枪猎、笼捕、网捕、猎狗围猎”和“公安(特警)+护农狩猎队”等现代化、专业化方式,进行狩猎调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枪猎、笼捕、围栏诱捕三种猎捕方法。
四川巴中农联护农狩猎服务中心的甘国伟,从事野猪捕猎工作近二十年。他介绍,目前,犬猎是捕猎野猪的一种主要方式。猎犬主要有三种,找犬、缠犬、咬犬,分别承担着侦查、缠斗和撕咬的任务。不同犬只训练的时长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找犬需要训练两年,缠斗犬需要8个月至16个月,咬犬需要四五个月。每次出任务,时间长的话需要一周左右,我们需要开两三台车,带上需要的无人机、GPS定位和药品等辅助工具。”甘国伟说,每组猎犬有20只,其中负责寻找味道的找犬2只,缠犬4只至6只,咬犬12只左右。“这都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捕猎队的队员是公益性且兼职做这个事。”
九问:人遇到野猪该如何保护自己?
杨朝霞认为,一要避免接触。如果发现野猪,尽量保持距离,不要试图与野猪正面对抗。野猪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它们感到受到威胁或是在保护幼崽。如果野猪逐渐靠近,需要缓慢后退,避免直接面对野猪。同时不要转身逃跑,因为野猪的奔跑速度很快,逃跑可能引起它们的追逐和攻击。
二要寻找掩护。如果野猪表现出攻击性,应该寻找掩护,比如躲到大树后面或爬到高处。另外还可以用手中的物体进行防御,例如大棒、石头等。如果有可能,可以爬上树或寻找其他高处躲避。
三要保持直立。尽量保持直立,不要弯腰或蹲下,因为这可能会让野猪认为你是它们的竞争对手。不要直视野猪的眼睛,野猪会将直视视为威胁,可能会采取攻击行动。可以将视线稍微偏移,保持目光平视或稍微向下看。
四要发出声音。如果野猪向你靠近,可以大声说话或喊叫,以表明你的存在,但不要做出威胁性的动作。在野猪靠近时,可以试着发出声音,如大声喊叫、敲击物体等。这样可以吓唬野猪,让它们保持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声音不要过于尖锐或刺耳,以免激怒野猪。
五要保持团体行动。如果是在野外,尽量与他人一起行动,团体行动可以减少被野猪攻击的风险。
六要及时寻求帮助。如果无法自己解决遇到野猪的问题,可以向附近的人呼救,或者拨打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或警察的电话求助。
十问:如何科学防控?
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综合试点的基础上,2024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全面加强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一是指导各地开展监测预警,科学确定野生动物致害防控重点区域;二是加强预防控制,采取优化栖息地、推进防控设施建设、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强化应急处置等措施;三是建立健全补偿救助机制,进一步推动制定、修订补偿办法,探索致害保险机制,扩大险种范围,做好受害群众救助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科学保护宣传、加强致害安全教育等。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和应用,大幅度降低了野生动物对群众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在杨朝霞看来,在加强监测与预警方面,可以在野猪危害严重区域及频繁出没的路线、关口和位点,安装红外感应、影像监测联动音响等预警设备,及时发现野猪踪迹。在加强预防控制上,可以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在野猪危害严重且频繁的森林和农田交错区域,装置脉冲电子围栏、挖深沟隔离、种植不利于野猪钻行的植被隔离带等物理设施,阻止野猪进入农田。
杨朝霞称,在建立健全补偿救助机制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9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推动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例如,湖北十堰市的林业部门连续四年投入260万元,总保额达740万元的野生动物致害责任险,人身伤害最多可获10万元的赔付。目前已理赔2800起动物致损农作物事件,共计498万元。
此外,杨朝霞表示,应加强对野猪行为和生态需求的研究,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野猪泛滥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问野猪“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