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4
二级预防:建立专人负责的防尘机构,制定防尘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对新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对在职的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不宜从事接尘工作的职工,要及时调离。
三级预防: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治疗或疗养,患者的社会保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有毒作业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
凡少量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致使某些器官或组织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病变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毒物,简称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在生产劳动中生产性毒物对人体可造成职业中毒或职业性肿瘤、职业性皮肤病等职业病。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4
(一)有毒作业环境
接触生产性毒物的行业和工种很多,例如:化工、农药、制药、油漆、颜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行业;有色金属矿及化工矿的开采、熔炼;冶金、蓄电池、印刷业的熔铸铅;仪表、温度计、制镜行业使用的汞;喷漆等作业接触的苯和烯料;等等。
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毒物,按其形态、用途、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金属与类金属毒物,如铅、汞、锰等;②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氯化氢、光气等;③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④有机溶剂,如苯、二甲苯、汽油等;⑤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等;⑥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如氯乙烯等;⑦农药,如杀虫剂、除草剂等。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4
(二)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依据毒物的危害程度,选用于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对我国职业接触面广、危害大的56种毒物进行了分级,见表8-2。表8-2
56种毒物危害级别
危害级别毒 物 名 称
I级(极度危害)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烯、铬酸盐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烯、氯甲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
Ⅱ级(高度危害)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烯、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
Ⅲ级(中度危害)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
Ⅳ级(轻度危害)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烯、氨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4
(三)有毒作业分级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有毒作业分级》(GBl2331—90)依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将有毒作业分为五级:0级(安全作业),I级(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中度危害作业),Ⅲ级(高度危害作业),Ⅳ级(极度危害作业)。原劳动部颁布的《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规定了对有毒作业的监测、分级管理等内容。
(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气体、蒸汽、雾、烟和粉尘五种形态污染车间空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及毒物的剂量、浓度、作用时间有关,还与机体的健康状况、中毒环境、劳动强度有关。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5
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有三条:呼吸系统、皮肤吸收、消化系统。大部分毒物是通过呼吸系统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的,呼吸系统是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生产性毒物经皮肤侵入人体也是发生中毒的重要途径,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虽然不同,但任何部位均可通过,甚至指甲也可被有机磷通过,如果皮肤有伤口,毒物可直接侵入人体血液;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其原因主要是误服或进食、吸烟时经沾染毒物的手不慎带入。
预防职业中毒同样必须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
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
2.降低生产性毒物的浓度,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对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有毒物质,通过安装合理的通风、排毒设备,使毒物得到有效控制。
3.根据毒物的特性,选择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4.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职工数量和工作性质建立合理的卫生设施,设置盥洗设备。教育职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5
5.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保证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在国家允许范围内。
6.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
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及气压;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射频和微波辐射;噪声和振动等。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在正常条件下(如强度低、剂量小或作用时间短)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维持人体器官生理功能所必须的条件;当强度、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或接触时间过长,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损。在一般情况下多为功能性损害,脱离接触后可恢复,但严重时可产生永久性的不可恢复的损害。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5
(一)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
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平均湿球黑球温度(亦称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E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高温作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高温、强辐射型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铸造、锻造,火力发电的锅炉间等。
第二种,高温、高湿型作业,如造纸、印染等行业。
第三种,夏季露天作业,如南方夏季筑路、架桥作业等。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性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5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为使基层单位在职业病登记和报告中易于识别,在《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1960年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中将中暑分为:①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②轻症中暑:具有前述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③重症中暑: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C以上或发生热痉挛者。
为了防止在高温作业中发生中暑,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暑降温措施:
1.车间温、湿度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由于工艺要求湿度较高的车间,也应满足相关标准。
2.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3.加强宣传教育,认真遵守高温作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4.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作业方法,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合理布置热源,尽量隔绝热源。加强通风,降低车间温度。
5.对高温作业工人做好就业前、入暑前的体检工作,对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工人,不得安排其从事高温作业。
6.夏季供给合理的饮料和营养,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7.做好中暑患者的治疗工作。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6
(二)低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
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称为低温作业。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超过人体适应能力,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则体温下降,从而影响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长时间低温作业可导致循环血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并出现协调性降低。低温作业还可引起人体全身和局部过冷。全身过冷常出现皮肤苍白、脉搏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局部过冷最常见的是手、足、耳及面颊等外露部位发生冻伤,严重的可导致肢体坏死。
低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车间温、湿度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冬季要有防寒、采暖设施,露天作业要有防风棚、取暖棚。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6
2.保持车间、个人衣着干燥,进行耐寒锻炼,提供高热饮食,采取多种防寒措施。
3.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4.加强个体防护,使用个体防寒用品。
(三)噪声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随着工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有1 000万工人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作业,其中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耳聋。
人们在强噪声环境中暴露一段时间,会引起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力可以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在强噪声环境中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听觉疲劳继续发展,可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损失。噪声除影响听觉系统外,还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神经衰弱、血压不稳、肠胃功能紊乱等。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6
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按产生的机制作业环境中的噪声可分为:①机械噪声:由机械的撞击、摩擦、传动而引起的,如纺织机、电锯、冲床、破碎机等发出的噪声。②空气动力噪声:由空气压力变动引起的,如鼓风机、空气压缩机、汽轮机等发出的噪声。③电磁性噪声:由电磁的空隙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动机、变压器发出的噪声。
目前影响工人健康,严重污染环境的10大噪声源是:风机、空压机、电机、柴油机、纺织机、冲床、木工圆锯、球磨机、高压放空排气和凿岩机。这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可高达120~130dBA。
对噪声作业环境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研制和选择低噪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从而降低发生体的辐射声功率。
2.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如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
3.设立隔声间,使工人与噪声环境隔离。
4.缩短个人在高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合理安排作业与休息时间。对接噪工人实行工种轮换制。
5.采用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
6.制定并实施工厂听力保护计划。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6
(四)振动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主要有:①使用振动工具的作业,如铆接、清砂、锻压、凿岩、造型、捣固、钻探、割据等,其振动源为铆钉机、风锤、电钻、锻锤、电锯、捣固机等;②研磨作业,如研磨、抛光、铣镟等,其振动源为砂轮机、抛光机、铣床、镟床等;③交通运输的振动源,如汽车、火车、飞机等;④农业机械的振动源,如收割机、脱粒机、拖拉机等。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局部振动危害和全身振动危害。由于局部肢体长期受强烈振动而引起的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及、关节骨质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职业病,称为局部振动病。全身振动危害主要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如眩晕症中的晕车、晕船。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6
在很多情况下,振动是不能全部消除或避免的,对振动的防护主要是减少和避免振动对作业人员的损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进作业工具,对工具的重量、振动频率、振动幅度进行改进和限制;
2.作业人员轮流作业;
3.采用合理的防护用品,如采用防振垫等,减少对作业人员的损害;
4.定期体检,做好振动病的早期防治工作。
(五)辐射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包括。α、β、γ、X射线和中子五种。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6
1.电离辐射作业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方式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来自人体外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内照射是当放射性核素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粘膜或伤口进入人体内造成的照射。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后,可以产生各种对健康有害的生物效应,造成不同类型的辐射损伤。如辐射致癌、粘膜损伤、白内障、皮肤损伤和生育能力下降等。
接触电离辐射的作业有:①核工业系统核原料的勘探、开采、冶炼与精加工,核燃料与反应堆的生产、使用和研究。②放射性核素及制剂的生产、加工和使用。③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如各种加速器、X射线发生器、电子显微镜、电子束焊机、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及高压电子管等。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7
电离辐射作业环境下的防护措施有:
(1)减少对人体的外照射剂量: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尽可能离放射源远一些,射线较强时要用屏蔽材料,使人员与放射源隔离。
(2)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
(3)对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场所,要经常测量外照射剂量和空气中、工作面上的放射性强度,超过国家标准的应立即停止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清理,直至达到国家标准。
(4)严格按照标准规定使用防护用品。
(5)做好就业前和定期的身体检查。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7
2.非电离辐射作业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按辐射的种类分别简介如下。
(1)射频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也称为无线电波。工业上射频辐射场合有:高频淬火、塑料制品热合、微波发射和加热设备等。较大强度的射频辐射可引起人体中枢神经机能障碍,可导致神经衰弱综合症、心血管系统及晶状体的加速老化。对射频辐射的防护应根据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用铁、铝、铜等金属屏蔽场源;使操作者的作业与休息地尽量远离场源,敷设吸收材料层,吸收辐射能量;穿戴微波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2)红外辐射,也称为热射线辐射。生产中存在大量的红外辐射源,如加热的金属,熔融的玻璃等。适量的红外线有益于人体健康,过量照射则会对人的眼睛、皮肤造成伤害。对红外辐射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接触红外辐射的操纵者应佩戴护目镜;采用隔热保温层、反射性屏蔽、吸收性屏蔽及穿戴隔热服等。
阿贝
发表于 2011-8-5 21:47
(3)紫外线辐射。物体温度达到1 200℃以上,其辐射光谱中可出现紫外线。接触紫外线的场所有冶炼炉、电焊、探照灯等。短波紫外线可使皮肤和眼睛受到伤害,防止紫外线伤害的措施主要是采用防护屏蔽和保护眼睛、皮肤的个人防护用品。电焊作业地点应隔离或单设房间,以防其他人受紫外线照射。
(4)激光。激光是由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光子的作用下形成受激辐射而产生的。激光在工农业、国防、医疗、通讯、科研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眼睛和皮肤的伤害,如引起角膜损伤、视网膜灼伤等。大功率激光可灼伤皮肤或经皮肤使深部器官损伤。对激光的防护措施主要有:采用工业电视、安全观察孔监视的隔离操作;整体光束通路应完全隔离,必要时设置密闭式防护罩;严禁用眼直观激光束;作业场所地面、墙壁、天花板、门窗、工作台应采用暗色不反光材料和毛玻璃;各类激光场所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激光作业人员要接受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穿戴防护服和防护镜。
jianbeizz
发表于 2013-8-6 16:00
知道厉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