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住桥肚下“家门”只有一米高
环卫工住桥肚下“家门”只有一米高
[ 2012-01-05 ]
一天走三个来回失足就要落水
桥肚下,是55岁环卫工徐文的家。连接老徐家与外面世界的,是一条高1米左右,宽不足1米,长约2米的“过道”。“过道”被打上引号,是因为它其实就是桥身底部与水泥护坡之间的一处大缝隙而已。
这就是老徐的“家门”。一天里,他至少要走三个来回,失足就会有落水的危险,这么艰苦的条件,老徐怎么会安家在此呢?! http://www.jlwb.net/upload/jlwb/jlwz/Image/qd(2).jpg这个陡峭窄小的河边护坡,是老徐每天回家进出的唯一出路。本报记者张华摄
“他从桥肚底下钻了过去”
昨天中午,记者在南京象房村路附近采访。象房村路与酒精厂路相连,有一段是桥面,跨在秦淮河上。
记者站在酒精厂路上,向象房村路的桥肚底下看,堆着不少生活用品,隐约可见有床铺、灶台,应该是有人居住在那儿。
谁会住在桥肚下,是流浪人员,还是捡破烂的人?记者正好奇,却见一位身穿环卫制服的人,出现在了桥肚下。
因为隔着百米远,记者看不清他手上拿的东西,只见他猫着腰,从桥身底部与水泥护坡之间的一处“过道”钻了过去。
也因为隔得远,那处“过道”似乎过不去人,怎么环卫工人就钻了过去,令人感到惊奇。
环卫工人怎么住在桥肚底下,那是他的家吗,每天进出家门都要钻那个“过道”吗……一系列的疑问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过“过道”,不小心就落水
记者来到象房村路的桥下,一条土路直通桥肚,路边有杂物,还拴着一条小狗,警觉地朝陌生人叫着。
到了近处,记者才发现,那条“过道”应该是可以过人的,它高1米左右,宽不足1米,长约2米。
但是,想要走过去,不失足落进水里,很难。
记者试走了一下,手扶着台阶,慢慢下到水泥护坡上。水泥护坡是石头砌成的,之间连接用的是水泥。
水泥有弧形的棱,正好可以落脚。但是坡度很陡,落脚的地方也是最接近水面的地方,如果脚下一滑,就踩到水里去了。
踩结实了,记者一步一步往里走,这时身子要“猫”起来,因为头顶便是桥身底部,很脏,黑漆漆的,让你根本不敢伸手去撑一下。
走到“过道”的中间,真的有一种想回头回不了,再往前走无处下脚的感觉。
腰弯得基本上肚皮都贴上了膝盖,记者一步一步蹭着,终于走出了“过道”。
一米高的“家门”
来到桥肚下,记者看到这里是有人居住的,10多个平方米大的面积,堆着不少生活用品,还有床铺、灶具等东西。
有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晾晒衣服,他说自己就睡在这里。记者问,“有没有一个环卫工人也睡在这里?”
他说不太清楚。他忙着自己的事情,不太愿意交谈。但记者很快发现,这个地方没有其他出路,也就是说,那个“过道”是与外界相通的唯一进出口。
走出桥肚下,记者寻找着那名身穿环卫工制服的人,这时,一名环卫工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一问才知,他名叫徐文,正是居住在桥肚下的环卫工人。
今年55岁的老徐笑着说,忘记拿东西了,所以折回来。
老徐是苏北人,在南京做环卫工人已经多年了,今年9月份,他换到白下区环卫所工作,就一直住在桥肚下。
那个“过道”就是老徐家的“家门”,一米高的“家门”,55岁的老徐走起来却十分轻松。
只见他迅速弯下腰,一步一步,很快走过了“过道”。比30多岁的记者,行动敏捷多了,也许是因为走多了的缘故。
“住在桥肚下,挺好的”
老徐的精神矍铄,一开口讲话就笑,他面色黝黑,虽然天气寒冷,但穿得并不多。
让记者注意的是,他脚上两只鞋,竟不一样,一只皮鞋,一只旅游鞋。他说,鞋子是自己买的,穿得时间长了,坏了,就两双搭配起来穿。
感觉到脚底有碎石子,老徐脱下鞋,倒出碎石子,原来鞋底已经有几个大洞了。他还没袜子穿,大冬天的,光脚穿鞋。“冬天睡桥肚底下,冷不冷?”记者问。他笑着说,不冷,不会直接睡在地上,下面垫着木板。被子、褥子都是自己买的,9月份换了工作后,都搬到了桥肚下,睡觉不成问题。
吃饭是自己做的,有灶具。生活必需品都有,不缺什么。
他笑着说,别人也许觉得桥肚底下,住着会挺苦的,但是还好,他习惯了。
“工作岗位就在头顶上”
老徐很乐观,居住的地方挺好的,工作也挺好的。他介绍说,“我的工作岗位就在头顶上。我负责象房村这一段马路的保洁,晚上睡在桥肚下,白天在桥上工作,很近,也很方便。”
老徐说,他折回来,是因为工作帽忘记戴了。可不,回去拿了帽,戴上后,老徐赶紧往桥上去。
现在,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到了中午11点结束;下午1点钟干到5点钟,老徐的生活很充实,每月1300元收入,他也比较知足。正常情况下,他一天走“过道”三个来回,从没掉进水里过。
“你想过,换一个地方住吗,一个真正的房子,而不是桥肚下?”记者问。
他说,“想也想过,但房租、水电费、离工作的地方是远还是近……这些都是问题。眼下,我住在桥肚下,还是比较方便的。”
与记者聊了一会儿,老徐呆不下去了,他赶着去干活。前段时间老徐说自己比较辛苦,落叶很多,一天要清两车,一车落叶如果沾上了水,有300斤重哩,拉起来很辛苦;最近,沙子、泥浆等建筑垃圾比较多,晚上有些渣土车抛洒滴漏也比较严重,老徐很头疼。
乐观的老徐说,不管住得条件多艰辛,工作还是要认真做的,前些时候,报纸上称环卫工人是城市美容师,还讨论要不要给环卫工人加顶棉帽子……大家这么关心环卫工人,环卫工人更要好好努力,回报给大家一个清洁的环境。
本报将继续关注老徐的居住情况。(本报记者 王聪)
:'(:'(:'(:'(:'( 贫富悬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