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老人的叹息
听懂老人的叹息
□向贤彪
有一本《来一斤母爱》的网络畅销书,作者是一名90后的大学生。他自上学离家后就忙于学业、社交,平日里很少回家,甚至连电话也很少打,直到母亲患癌症逝世前几天,他才请假回家。看到昔日身体健康的母亲脸肿得连眼睛都睁不开,连话也不能说的时候,他“扑通”一下跪倒在母亲的病床前,泪如泉涌……母亲逝世后,他思绪万千,觉得有许多话要对母亲和世人说。于是,他拿起画笔,将儿时与父母在一起的情景绘成一幅幅漫画。如今,这本《来一斤母爱》的手绘漫画书已出版,感动了许多人。
作者为这本书取名《来一斤母爱》,源自他曾经跟母亲开的一句玩笑。初中时,全家一起去郊游。当时他拿出一张10元钞票,模仿母亲平时买菜的样子,对着母亲说:“给我来一斤母爱。”母亲逝世后,他想起了儿时的这句话,面对母亲的遗像,他喃喃地说:“一斤,10公斤,100吨,世间所有的计重单位,又怎么能衡量母爱之重?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只有这个星球和整个宇宙……”
一位诗人读了《来一斤母爱》漫画书后,深有感慨地叹谓:“人啊,生为万物之灵,要听懂草木的叹息,那里有自然法则,有天籁之声;要听懂老人的叹息,那里有情感凝聚,有智慧结晶。”现代人能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听听草木和老人的叹息吗?
在这个物质丰富、工作节奏快捷的时代,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做儿女的又忽略了什么?有时候,我们太多用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来看待老人,以为让他们住得舒适、吃得营养就尽到心了,而很少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少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借故工作忙、事情多,疏于与他们交流。我们可以花很多的时间,陪子女上这个补习班那个兴趣班;可以通宵达旦地与朋友甚至陌生人在网上聊这聊那,却很少抽时间陪老人说说话。
读过一位朋友的随笔,里面有许多的故事,都是父母经历或讲述的;里面有许多的哲思,都是受父母一言一行影响而迸出的思想火花。谈及创作经验,他说:“我父母都是很普通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但经历的事多,遇事看得远、想得开,且善于从生活中悟出正理,从艰辛中感受快乐。每当遇到大事难事,无计可施了,只要与父母多些交谈,他们时常轻描淡写几句话就给我解了锁。在我的心目中,父母就是大地,我就是神话中的安泰。”
另一位朋友,母亲年老失聪,听力微弱。她每天下班后,与母亲交谈的方式就是写字条,你写一句,我写一句,谈得可欢实呢!我让她拿一些字条给我看,其中除了一些平常问候和祝福的话外,还有实事评说、热点探讨、人生感悟等。在一张谈到如何做人处世的字条中,她母亲这样写道:“闺女,人啥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看高看大。把自己放低点,别人看你很高大;把自己看高点,别人看你很渺小……”朋友说,母亲是我生活的领路人,我是听着她的这些教诲长大的,从中不仅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经验,更学到了爱心和豁达。
时下,我们已进入老年社会,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都会进入银发行列。面对这样一个“银发飘飘”的世界,我们该怎样弘扬尊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呢?该怎样理解老人的心境和需求呢?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老人的晚年住好吃饱穿暖,似乎不是问题。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要多与老人交谈、交流,听懂他们的叹息。对于儿女来说,老人的叹息中有慈爱、有祝福、有期待;对于周边人尤其是各级领导来说,老人的叹息中有民意、有心声、有期盼。对此,我们都要耐心倾听、平等交流,并尽己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心情更舒畅、生活更惬意,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什么时候,你能与一个老人待上一个下午,饶有兴趣地听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已经成熟了。”我们有这样一个闲散的下午吗?往往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耐心。正因为我们没有耐心,所以失去了许多,包括情感、理解、知识、智慧……
才子 佳人;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