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万家餐厅,年销售额超4000亿,这一美食将被“立法”保护
火遍全国的澳门豆捞,在澳门没有一家店,创始人还是浙江人;重庆鸡公煲和重庆的关系也不大,它的发明人是一位福建人,同样,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
然而,在外界看来,“拉面”搭配“兰州”的名气却更胜一筹,甚至在外地的大街小巷,兰州拉面馆多不胜数。但牛肉面与牛肉拉面,却不只一字之差。
甘肃将为牛肉拉面立法
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推进立法调研、论证、起草等工作。
甘肃省政协办公厅在建议中指出,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但目前甘肃省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制保障,亟待通过制定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此前,甘肃省政协相关专委会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于2022年12月13日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并尽早着手组织开展立法调研,积极推动出台。
“兰州牛肉拉面”是甘肃的一张名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曾于2018年印发《关于促进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兰州牛肉拉面作为扩大内需、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牛肉拉面企业整合产业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促进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兰州市政府也于2019年1月出台《兰州牛肉拉面提升发展质量行动实施方案》,从龙头培育、连锁发展、人才培训、文化发掘、互联融合、协会引领、加强宣传、助力脱贫等重点工作方面,推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整体提升。
面食赛道是否还会火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内地的30多年里,中式快餐行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版麦当劳、肯德基”,如今,兰州拉面接过了这面大旗。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两年前,面食赛道经历了一轮火爆。
2021年5月1日,马记永获得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为挑战者资本、险峰资本、凯辉资金、高榕资本、红杉资本。有消息称,红杉资本递出了高达10亿元以上估值的投资意向书,让无数餐饮创业者羡慕不已。
同年7月20日,陈香贵获得新一轮超亿元投资,这也是一年之内,陈香贵获得的第三笔投资,估值抬到10亿元。
艾媒咨询的《2021年新中式面馆行业趋势及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显示,26.8%的中国消费者每天都吃面,42.1%的中国消费者2-3天吃一次面,且普遍喜好多种面。在情感诉求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面馆消费具备稳定的消费者群体。
上述报告指出,2021年初中国中式面馆总量约为110万家,大部分以快餐业态为主,相比其他中餐售价,总体消费价格偏低,价格随地段和区域波动明显。2021年中国中式面馆市场营收规模将达3120.9亿元,预计2024年营收规模将突破4300亿元,在消费升级和产品多元化的带动下,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目前国内面食新兴品牌已经在营销、口味、空间设计等方面玩出了新花样。例如和府捞面提出以中式书香元素,凸显“书房里的养生面”的中国风,陈香贵和马记永则以明亮干净的装修颠覆了传统兰州拉面店的街边店形象。
不过,近年来餐饮品牌借助营销成为“网红店”,但昙花一现的也不在少数,新兴品牌如何可持续发展?朱丹蓬认为品牌要提升六大核心能力:一是供应链的完整度,二是品质的稳定,三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四是品牌调性的提升,五是服务体系的完善,六是客户黏性的增强。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工人日报、中新网、每经app
相关新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甘肃要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网友却开起“吐槽大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27日,甘肃将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的话题登上了各网络平台热搜榜。与此同时,网友们也“炸开了锅”。
其实,为了打好兰州牛肉拉面这张牌,自2018年以来,甘肃就一直积极开展调研、论证,提出各种意见、建议,目的就是想要发挥“一碗拉面”的带动作用,助力当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此次将要立法的目的也不例外,也是想通过专门法规的制定,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本是好事一桩,没想到的是,评论区里,网友们却开起了“吐槽大会”,直指兰州牛肉拉面里牛肉少且薄。有人调侃“一家拉面店,一年用不了一斤牛肉”,有人说“味道不说,刀工是真不错,牛肉片切得半透明,盖在面上很有朦胧感”,有人抱怨“那两三片薄如蝉翼的肉只是点缀,徒有虚名”,有人建议“兰州牛肉拉面应该改名,去掉牛肉更恰当”,甚至有人直言“弄这个弄那个,还不如在碗里多放几片肉,汤里少放点鸡精来的实在”……
如果是一两个人吐槽,那或许只是个例,是店家偶尔手抖或者不小心而为之,但如果几乎所有留言都如此,那就只能说明问题真的很严重了。
这或许更需要甘肃当地相关部门来好好管一管。
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美食,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目前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
数据足以说明兰州牛肉拉面确实声名在外,也足以证明其市场的广阔,足以证明人们对其是有感情有所期待的。
可是,看看网友们几乎清一色的留言评论,却让人有些许难过。因为,如今兰州牛肉拉面的声名虽还在却已“歪了楼”,就要被偷工减料、薄如纸的牛肉毁掉了。
因此,有网友建议,兰州牛肉拉面立法出台牛肉重量标准,让吃拉面的时候,真的能吃到牛肉。
一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人们对兰州牛肉拉面又爱又恨的心情,也道出了其症结所在。
根据报道,甘肃此次将兰州牛肉拉面列入立法计划,是因为目前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制保障。
或许,对于网友的心声,甘肃已经听到,也盼着其能真正听到心里去,在立法保护、助力发展的同时,让店家做到货真价实。
因为,诚如甘肃当地所言,作为甘肃的一张名片,兰州牛肉拉面确实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但这份价值需要用心去维护,才能起到人们所期望的作用。
澎湃新闻:马上评|以地方立法护航“国民小吃”产业发展
澎湃评论员 与归
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
消息一出,迅速冲上热搜,很多网友好奇:一碗面而已,值得立法吗?事实上,这里的“法”,指的是地方性法规,根据《立法法》,“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碗兰州牛肉拉面,价格也就一二十块钱,店面随处可见,确实是我们身边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小吃。但是作为产业的兰州牛肉拉面,就不能再说“小”了:据报道,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
然而,这样一种人尽皆知的“国民小吃”,目前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按照甘肃省政协的说法,“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制保障”。因此,站在产业的格局去看,立法的必要性就凸现了。
近些年,兰州牛肉拉面也遭遇过商标侵权、招牌滥用等问题,甚至还存在“兰州牛肉拉面”和“兰州牛肉面”傻傻分不清的现象,很多食客根本无从知道哪些店是正宗的,哪些是“高仿”。这些乱象,无疑会对兰州牛肉拉面的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熟悉兰州牛肉拉面的,都知道“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的基本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只是一个食材配料表,和立法意义上强调的标准不是一回事,后者包括食材及配料的品质、含量、新鲜度、卫生安全等等,是生产的标准化、经营的标准化。
早在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就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另外两个是“全聚德”和“狗不理”。但品种毕竟是品种,从品种到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较为严格的形象保护,也就很难说“兰州牛肉拉面”是一个不错的餐饮品牌,而只是一个有名的地方小吃。
任何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品牌,不仅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也都有着完整的、严格的产业标准,后者也是做大做强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一些知名小吃已经意识到标准化、法制化带来的发展利好,也在着手开展地方性立法,如《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在去年底发布实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标准难成品牌。不仅是知名小吃,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其实都在进行立法保障。如去年湖南出台了《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而早在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发展条例》就已经实施。与其说,“产业发展条例”是个法律标配,毋宁说是现代化发展的市场要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知名小吃有了标准,其实更方便消费,也更利于维权。此前,不少消费者吐槽,自己吃到的牛肉拉面不是肉太少,就是肉片切得实在太薄,有网友甚至调侃“一头牛吃三年”。这次,立法的消息传开后,立马就有网友建议牛肉重量要有标准,可以说戳中了消费者的一个痛点。
另外,标准化也意味着品质,意味着食品安全。以《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为例,其第十三条明确“原材料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如实记录使用农药、肥料的名称、来源、用法、对象、使用日期和停用日期等信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禁止超范围、超标准使用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这些规定都是安全保障。
当然,立法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立法后,兰州牛肉拉面当下面临的品牌问题、经营困境就迎刃而解了。关键还是要通过细致的落实,不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进而达成产业升级和持久生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