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消息,从象牙塔走出社会,社会如何为年轻人搭桥铺路,帮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年轻人就业热话题“支招”,提出针对性建议。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同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曾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媒体人白岩松,去年12月刚卸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15年前他就把目光聚焦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在多个场合为他们发声,呼吁社会共情今天的年轻人。这两年虽不在政协履职,但在他眼中,新闻媒体人的视角与政协委员相似,都在关注此时的变化和未来的进步,都有自己的社会职责,一起让未来变得更好,而不是只停留在此时的热点。
今年两会,他首要关注的是以年轻人为本,就业是第一民生。在他看来,如今的年轻人属于“弱势群体”,建议社会提高年轻人的福利待遇,在政策层面能提高35岁以下年轻人的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提高到12000元。同时,保障年轻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不断线”,让他们不用为60岁之后的事情担心。另外,把给企业招人的补贴直接给到年轻人是否更能受益。
“我们要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情,这个过程只需努力10到12年。”白岩松认为,有些话题只是笼统的想法,看似沉甸甸,但如果仔细计算投入产出比很快能出来,它起到的撬动作用会是巨大的。“如果我们从出台第一个友善年轻人的政策开始,可能会使这个群体的感受立马不同,当下需要示范性政策。”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
谈就业挑战
希望年轻人能获得与公平相关的一切环境
南都:你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年轻时求职是否也遇到过挫折?如今再看这段经历,对你理解当下年轻人就业困境是否有参考价值?
白岩松:我是内蒙古生源,毕业那届实行的是“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这对当时的毕业生冲击很大,但其实我们也渴望不包分配。当年我认为与其去中央电视台激烈竞争,不如去国际电台实习,留下可能性更大,因为“双向选择”需要给人留下好印象。
实习虽苦,但是为了未来工作和人生努力。刚开始每天凌晨5点,乘坐广播学院的班车到广电部门口打水、擦地、睡觉,再吃早餐,很快我就获得国际台认可并留下成为中文编辑,但毕业那年3月份,国际台告诉我政策调整,那一年国际台不留中文编辑,相当于之前所有努力全部废掉,没有其他岗位,临时找工作来不及,只能失去“双向选择”的过程。于是我购买火车票准备南下去广州,决定到那里看看,选择一种新的生活,不一定得是“铁饭碗”。买好车票后,突然系里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事处电话,问有没有没来实习的学生,他们也想见一见。系里就告诉我了,当时我没抱任何希望,因为没实习就去(可能性不大),结果是下午和台里的老师聊了两个小时就留下了。当然,后面还有种种波折就不赘述了。
回望自身经历到今天可以浓缩为两个概念:一是我非常理解找工作过程中的“苦”:今天好消息明天坏消息,今天天堂明天地狱,这种来回折腾的过程对每一个青春都不容易,尤其在找工作时更难;二是我认为“公平”对于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这也是我在全国政协履职10年的提案都在呼吁“公平”的原因。担任政协委员时,我不断提到不仅要关注双一流高校,更要关注非双一流高校,还有就是跟年龄和地域相关的歧视因素。
南都:为何持续关注公平?
白岩松:我认为,公平对每一代年轻人都重要,对今天的年轻人同样重要。每一代的公平都有不同内涵,对于今天非常困难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不一定想要很大优待,但公平是个大前提,这是我当初走上就业岗位时非常感恩的收获。我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够获得与公平相关的一切环境。
不管是曾经在政协履职,还是自己的新闻本职,你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眼前,而是如何让中国的明天更好,支撑你走下去的背后一定是公平和进步。因此建议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即使当时不被理解,但随着时间推移形成的共识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