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09|回复: 1

鼓浪屿为什么不留人:生无妇产科 死无太平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鼓浪屿的人口以不可控制的速度在逐年减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不便利,鼓浪屿的居民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我们还固守在小岛上。”著名诗人舒婷在《老房子的前世今生》一文中这样描述,似乎道出了原住民离开鼓浪屿的根本原因。
  申遗顾问、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五代扎根鼓浪屿。2009年春节前,何丙仲“挥泪告别”住了半个多世纪的鼓浪屿,搬到了厦门岛内居住。是什么,逼走了这些原住民?为什么他们不愿住在鼓浪屿?
  连日来,导报记者采访申遗顾问、文史专家、岛上原住民等,探寻鼓浪屿原住民流失的背后原因。
  “只准出、不准进”成了导火索
  记忆中的鼓浪屿,是个热闹的地方:有工厂、有洋房、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常住人口保持在两三万人。
  可一纸公文,让鼓浪屿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改变——1993年初,厦门出台《厦门市城市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按“只准出、不准进”原则严控鼓浪屿人口。
  有关人士称,这一政策成为原住民大量外迁的导火索,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不可逆的负面效应——医院搬迁、学校搬迁。
  鼓浪屿以前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现在,这些器官都衰竭了。“整个社区的生态被破坏了——小学只剩下一所;原本有三家医院,如今只有一个卫生所;原先的四个居委会,如今合并成了两个。”申遗顾问龚洁直言。
  时隔多年回头看,不少规划人士认为,当年的这个人口减法——“疏解岛内人口与工业”的方针过于粗糙,有失全面。“几年间,不断有年轻人向厦门市区搬迁,鼓浪屿人口减少,已形成了一种加速度,在到达一个点之后,不可遏止地发生了逆转,停不下来了。”该规划人士说。
  孕妇生个孩子要“乘风破浪”
  “出生没有妇产科,死亡没有太平间。如此生不能生,死不能死,这个人间最美好的家园就成了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岛上原住民老谢,曾经对鼓浪屿是深爱,现在是无奈。
  鼓浪屿上的厦门市第二医院,从1898年至2006年,在鼓浪屿整整经历了108年的风雨。“早些年,二院的肺科、泌尿肾脏科、妇产科等专科,名气很大。很多岛内的病人慕名搭船到鼓浪屿看病。”原住民董启农说。
  后来,一纸公文,要外迁鼓浪屿岛上的工厂。随之而来的,是就医人数锐减。
  1997年起,二院部分搬迁至海沧。2006年5月,二院总部“挥泪”告别鼓浪屿,迁往集美。此后,岛上医疗事务由厦门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部负责。
  二院搬迁时,二中原校长陈碧玉就有过这样的担忧——岛上医疗水平降低,生命安全保障堪忧,将迫使那些仍坚守鼓浪屿的居民不得不选择离开!
  她的担忧,并非多余。94岁的书法名家高怀之死,对坚守鼓浪屿的原住民震动巨大。
  据知情人士回忆,当时高怀身体不适,鉴于岛上医院不具备条件,家属们被迫舍近求远,将他送往厦门岛内救治。由于时间耽误,一代名家不治而逝。“鼓浪屿上的医疗配套,已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只能看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董启农说,鼓浪屿的孕妇想要生小孩,只得“乘风破浪”坐船赶到岛内的医院,有两个小孩因为来不及,一个生在了鼓浪屿码头,一个生在了快艇上。
  恶性循环 岛上院校大范围撤离
  医院搬走了,原住民反应强烈,但搬迁潮并未止步。
  由于生源锐减,2008年8月,鼓浪屿上的厦门二中高中部迁往厦门五缘湾,带走近1500名学生,只留下了初中部的7个班级。
  在这之后,岛上学校开始大范围撤离,包括曾经在鼓浪屿兴盛一时的各大艺术院校。
  2009年12月,岛上的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迁往翔安区;同月,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学校鼓浪屿校区迁往五缘湾;2010年国庆前,厦门工艺美院教学主体迁往集美区,只留下毕业班在鼓浪屿校区。“鼓浪屿本岛生源已越来越少,很多学校都迁出去了,原住民的外迁率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原住民小朱说。
  学校和医院的搬迁,被何丙仲等专家称为“釜底抽薪”,逼得原住民不得不陆续迁离。“太不方便了,医院搬走了,学校搬走了,老朋友也搬走了,鼓浪屿上已没有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了。”何丙仲的感伤发自内心。
  延伸调查
  游客暴增 挤走原住民
  是谁赶走了鼓浪屿的原住民?与其说赶走,不如说挤走。
  2003年,进鼓浪屿的人只有425万人次。在这之后的5年时间里,鼓浪屿游客量平稳增长,到了2008年,501万人次,比增4%;2009年,514万人次,比增9%。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那年4月,福厦动车开通,进鼓浪屿的人猛增至633万人次,比增39%;2011年,866万人次;2012年,1136万人次,10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爆棚式增长的游客量,一次次考验着鼓浪屿有限的承载空间,也迫使原住民无奈迁出:喇叭噪音取代了音乐声,游客的涌入抬高了物价,外来人口的涌入也破坏了社区构成。
  厦门市图书馆原副馆长陈峰,出生、成长都在鼓浪屿。去年“十一”为了躲避黄金周客流,陈峰和家人一直到10月6日才敢上岛。退休后,他仅保留了“岛民”的户口身份,却选择住在厦门市区。
  旅游商业过浓 撵走原住民
  65岁的陈姨,推着一小车菜,从鼓浪屿钢琴码头下船。和其他一起上岛的数百名游客不同,下船后,她径直回家准备晚饭。
  这一小车菜,是从厦门岛买回来的。陈姨,鼓浪屿原住民。这两年,随着游客的激增,物价不断上涨,陈姨和很多原住民一样都选择到厦门岛买菜。“算下来,每个月的生活成本要比厦门岛内高三四百元。”陈姨说,原本服务于居民的店铺也开始转型做游客生意了,鼓浪屿的社区功能正在逐步退化。“没有品牌店、没有大百货,岛上的生活变得不方便起来,连许多生活用品也要到厦门购买。”原住民纷纷抱怨。
  著名诗人舒婷,也有过抱怨。台风刮破了舒婷家里的玻璃,岛上无店可买。她被迫坐船过渡到厦门购买,然后再雇人运至岛上安装;要干洗的衣服也无处解决,她要送到厦门岛内的干洗店。因为鼓浪屿唯一的一家干洗店已经关门了。

发表于 2013-8-2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5-1-10 17: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