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1888 发表于 2024-6-5 13:54

烟台蓬莱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集群提质扩容 产值达到145亿

烟台蓬莱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集群提质扩容 产值达到145亿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80530/10/wemedia/0f1a12c3efe1f1b7af7d8f636ce0e7ff1d1fa283_size18_w200_h200.pn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
凤凰网山东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05/F0CA5364C2EE44D3C30EB63ED29990CDE86D9D3F_size3_w100_h40.png

2024年06月04日 15:21:00 来自北京





0人参与0评论



向海图强,向新发展。当下,驱车沿蓬莱海岸线前行,不仅能欣赏到让人流连忘返的仙境美景,还能远眺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绿色产业发展集群,感受到这片海岸上涌动着的发展浪潮。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3/6F9ADD838DF0CA18B64E266DA48DF18CBCD9CF36_size81_w780_h508.jpg繁忙的蓬莱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伴随着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持续不断提质扩容,2023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进出口额87亿元,同比增长170%。一艘以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为核心制造先导区的百亿级“海工产业航母”已然挺进深蓝……“内生外延”优势筑牢产业根基投资6亿元新建的10万吨级9#泊位正在加紧建设中,船舶靠泊等级将由原来的7万吨提升到10万吨;港口风电叶片自主吊装作业效率提升40%,吊装能力从40吨提升到500吨,创造了山东口岸最长风电叶片吊装等多项口岸新纪录;2023年,风电设备出口量累计达340万方,同比增长200%,今年一季度完成21支风叶吊装作业,同比增长20%……蓬莱港区内,一组组正在跳动变化的数字,如同产业发展的强劲音符,见证着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发展风电产业,蓬莱有着得天独厚的“内生”天然优势。依海而建,74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自然水深10米—24米,是北方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非常适合超大、超长、超重的设备外运需求,为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风电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蓬莱位于山东省三大海上风电基地的轴心位置,向北距离半岛北风场50海里,向西距离渤中风场120海里,向南距离半岛南风场180海里,无论从运输成本还是施工便利性来看,都是省内海上风电最佳的制造施工运维中心。产业发展,离不开“内生外延”的双轮驱动。蓬莱在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内布局重装港区、大件制造区、配套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区“四大片区”,服务于整条产业链的建设。周边的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烟台钢研、烟台科技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持续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将外延的服务配套推向极致。目前,园区内海上风电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条齐发力,上游布局的研发检测板块,已建成东方电气叶片检测实验台,是省内唯一的超长叶片检测平台,其检测能力排名全国第二;中游布局的装备制造板块,已集齐了以上海电气为代表的主机、以东方电气为代表的叶片、以大金重工为代表的塔筒桩基和以起帆电缆为代表的海缆等部件,制造业链条基本完善;下游布局的施工运维板块,已落户山东送变电海缆运维基地项目,将与东源送变电、烟台打捞局组成联合体,形成规范高效的海上施工运维能力。至此,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已形成规模,经过不断提质扩容,2023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进出口额87亿元,同比增长170%,开始聚力抢占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制高点。“链式”集群造就超强竞争力世界500强、全球三大工业气体巨头之一法液空,连续8年全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排名第一的上海电气,目前国际风电行业单体产能最大、资质最全的海上风电塔筒和桩基设备供应商大金重工……一系列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园区,成为蓬莱依托海上风电产业链招大引强、集聚发展,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最强力抓手。“去年,我们生产的7-18兆瓦等级的海上风电机组叶片产量是240支。今年,我们将持续升级生产线,突破18兆瓦常规等级,研制20-2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超长叶片。”东方电气总经理王鹏说道。在这些企业落户的带动下,7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园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磁场效应。2023年,新引进韩国现代重工、山东送变电海缆运维基地、华能半岛北50万千瓦K风场、中远海运物流重装基地等世界500强企业4家;新引进上海电气风电主机、中国钢研海工互联网平台项目,近期将签约上海电气锅炉厂等行业头部企业,构建起风电产业垂直生态体系。未雨绸缪,为避开风电行业无序发展带来的“红海”竞争,蓬莱还谋划提出了“两海”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提前布局海外和深远海市场。海外市场方面,大金重工的塔筒、桩基产品已全面进入德国、丹麦、英国等欧洲市场;巨涛重工的导管架建造能力位居国内第一方阵,新增俄罗斯、英国等海外订单。深远海市场方面,辖区内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集来福士等多家企业组成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联盟,共同探索推进海上风电漂浮式基地示范项目。如今,放眼蓬莱东部海岸线,一系列重大海上风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风电产业大件运输、技术服务、人才配套等要素保障日趋完善,各类产品出口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俄罗斯、巴拿马、阿根廷、智利等全球近30个国家。绘就海工产业发展新蓝图当前,全球海工正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景气周期。省里将船舶海工、新能源装备两条产业链列入全省11个标志性产业链,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市里提出“加快建设蓬莱19平方公里海工研发总装、配套、物流产业园区”,这给了蓬莱风电全产业链难得的发展契机。确立“一二三”发展思路,打造以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为核心制造先导区的19平方公里蓬莱海工产业园,当下,蓬莱海工产业园蓝图已经徐徐展开……“一个集群”——海洋工程全产业链集群。按照工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要求,持续擦亮“海洋工程”“海上风电装备”两个省级产业集群金字招牌,全力打造“海洋工程全产业链集群”。瞄准“两个方向”——开放和创新。深耕日韩、巩固欧美。以现代重工、法液空为切入点,瞄准日韩、欧美市场,积极招引工程设计、总装建造、压力容器、电气设备等项目;以中集来福士为切入点,瞄准海外供应商,全力推动船用吊机、系泊系统等配套项目落地;鼓励企业拓展海外订单,力争到2025年,海工外贸出口占比从40%提高到60%。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支持东方电气创建国家级风电叶片检测实验中心,推动巨涛重工打造国际一流水准海工设计院;持续深化与烟台大学、哈工程烟台研究院以及中船相关院所的合作关系,协同攻克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深远海风电装备等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做实大金重工省级风电装备创新中心、中国钢研船舶与海工互联网蓬莱服务平台,打通海工材料研制前端,引导企业布局碳交易市场。建设“三个基地”——装备制造、重装出口、造船研发。东部规划布局7.5平方公里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海工产业的核心制造先导区,规划增加FPSO、海洋工程模块、大型石化装备等制造板块,重点跟进上海电气锅炉厂、中集来福士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落地,打造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中心的核心区。中部规划布局3.5平方公里的重装装备出口基地,加快港口功能提升,年内完成10万吨级9#泊位建设,同步发挥现有6个万吨级泊位和深水航道优势,着力提升风电装备、大型海工模块、大型石化容器等大件装备的储运能力。推动以中远海运为代表的工程物流头部企业发挥工程EPC设计、物流运输服务方面的优势,将供应链嵌入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装装备出口中心。西部规划布局8平方公里的修造船和海工研发基地,积极实施京鲁船业产能提升行动,寻求与中船、潍柴等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企业建造的“海豚一号”于去年首航离蓬,这是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船,标志着蓬莱的海工产业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推进烟台融发海洋总部大厦项目,吸引科研院所入驻,打造省级海工研发中心。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海上风电产业链的聚集发展,正成为蓬莱现代化海工产业体系完善的又一核心引擎,源源不断为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输出新动能。来源:大小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烟台蓬莱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集群提质扩容 产值达到14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