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1888 发表于 2024-6-6 09:12

“三北”工程,一条正在崛起的绿色长城

“三北”工程,一条正在崛起的绿色长城2024-06-05 21:07:34卫星知识局
0人参与0评论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58A53C99D6D00ADBB7F34D3B50ADCF0278E92751_size2604_w1920_h1080.jpg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草木正以柔韧之力创造绿色奇迹。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2023年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如今,这个跨世纪的宏大工程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效?防风治沙架起北疆长城被称为“三北”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化土地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从高空俯瞰三北地区,这片东西长约4480千米的地带黄与绿交错。如今,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三北地区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祖国北疆已筑起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塞罕坝就是这条“绿色长城”上的一颗“明珠”,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4EF274096D326DB904FFE35D1250525A629F6208_size4980_w1080_h2525.jpg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风起沙涌,不断侵袭着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当时的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塞罕坝人用热血和汗水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的塞罕坝云杉成片、绿草如茵。广袤无垠的林海不仅让这片曾经的荒地重焕生机,还筑起了一道防风治沙的生态屏障。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953BCBE12D3E4FC0FF445AF140E4A280B8E46FD0_size1328_w4000_h2250.jpg2024年6月1日拍摄的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场人与沙的“阻击战”正在进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市—若羌县沿线,是南疆风沙危害最大、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区域,也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最后285公里的“缺口”。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3B70E9D671BB75CB4C4FA3776AEA369ADCD52419_size2661_w1080_h2019.jpg为尽快锁住“缺口”,当地设置了多重的治沙防线。最常见到的治理手段就是放置草方格,让“黄皮肤”穿上“格子衫”。其做法一般是就地取材,用沙柳或麦草一截一截地插进沙地里,形成一块块方格组成的网,以降低沙漠的流动性。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6F8A8BA62AAA5779BAA978D94871C3FD47A6493D_size4506_w4032_h2268.jpg这是2023年8月20日拍摄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零碳沙漠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除此之外,因地制宜种植锁边林,也能阻止沙漠扩张的脚步,其做法主要包括在风沙活动频繁的沙漠边缘地区实施锁边治理,建设防护林草带,阻止沙漠扩张。空中俯瞰,一条穿沙公路犹如一条项链“串”起这漫漫黄沙上的点点绿意。统筹兼顾推动绿色蝶变根据规划,分八期进行的“三北”工程,如今已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除了要巩固好防沙治沙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还在于贯彻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统筹兼顾推动当地实现绿色蝶变。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然而,作为河套灌区农业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承泄区,乌梁素海的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在经过十年针对乌梁素海的综合治理后,当地改变了“就湖治湖”的治理方式。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36168ACA26D1D40C6CD680D1D1319E13A96C698C_size3350_w5058_h2995.jpg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上,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成员乘坐快艇去采集湖水样本(2023年9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乌梁素海的问题表象在水里,但是根子在岸上。2019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启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被全部纳入治理工作中。乌梁素海从单纯“治湖泊”开始转向系统“治流域”。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8D4C25C29900CC3A562437EF86F38924551EC179_size1602_w1080_h1873.jpg如今的乌梁素海水更清了,更好的环境吸引260多种鸟类纷至沓来,绘出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同样处于黄河“几字湾”上的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曾是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黄沙掩埋农田、侵蚀黄河的现实,当地治沙人通过实践探索出“五带一体”防沙固沙体系。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55855DB0187002631447CE813CD68E29846B54F5_size3043_w1080_h2056.jpg如今,在当地有关部门开展的水系疏浚工程影响下,这里成为沙漠湿地的聚集地。黄河流经此地,画出了一道蜿蜒的曲线。河的一头是腾格里沙漠的无垠瀚海,另一头被一抹苍翠镶嵌在河岸边。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19C2A52AB997E43F5CDAA1BA2237322F4F781242_size3719_w5280_h2970.jpg这是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2023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以水克沙,沙水相连。这些湿地有着防止风沙、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强沙漠边缘湿地保护,以湿地带动周边生态状况改善,构成了这场绿色蝶变背后的生态发展逻辑。多业并举助力生态富农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三北”工程的建设成果显示,发展与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兼顾兼得、并行不悖的双向选择。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有一座4万多亩的光伏发电基地。基地中,一匹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骏马”成为当地的新地标。光伏板不仅是固沙的一道防线,还能遮挡一定的阳光照射,减少下面土壤的水分蒸发,为板下的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CE66408EBEF2BC81BB01E6C5767C0398E5F87B3E_size2207_w1080_h1587.jpg这种“新能源+治沙”在三北地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目前,“骏马电站”正采用“林光互补”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种植的作物又能当作牛饲料,支撑起了肉牛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骏马电站”在推动沙漠生态治理的同时,开发利用库布其沙漠丰富太阳能资源,实现了发绿电、治黄沙、发展畜牧业循环促进的局面。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C54C88B4F20133AD1D029643404D6BED103FE731_size2616_w4907_h3271.jpg2022年4月20日,工作人员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巡检。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人不负沙,沙漠也定不负人。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环境,我们要治沙,但是治沙并不等于消灭沙漠。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0E96EB3671CB94A9B14BBE82210B7FE6188B6ADA_size2367_w1080_h1884.jpg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民勤县在积极防沙治沙的同时,也利用沙漠自然资源禀赋,发展出多元沙漠产业,将沙漠腹地变成致富“宝地”。距离县城最近的腾格里沙漠,让投资者看到了沙漠生态旅游的商机。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BD0D3FAE8FF15E454849E12C2FE6B53F9201CA44_size4319_w4000_h2250.jpg这是甘肃省民勤县沙漠腹地的“摘星小镇”(2021年3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从一望无际的光伏蓝海,到星罗棋布白色星球建筑,一条与沙共处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正在大漠上徐徐展开。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网等策划:刘娟监制:唐心怡编辑:马宇聪视觉设计:李权卫星技术:杨墨校对:周佳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北”工程,一条正在崛起的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