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F0534 发表于 2011-7-22 18:26

“培养”专家型消费者折射食品监管不力

公众刚刚从“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塑化剂”事件的一个个阴影中走出来,媒体又相继曝出了含有毒硼沙的沙琪玛、能让奄奄一息的鱼儿瞬间恢复活力的“鱼浮灵”。
    据百度词条解释,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过氧碳酸钠在常温下能很快溶于水,并迅速释放氧气。因此,只要往鱼缸里加点鱼浮灵,鱼缸里水的含氧量就会迅速增加。这样,一些原本因缺氧而眼看着就要“不行了”的鱼,可以因鱼浮灵的加入而暂时延长生命。而且,据相关业内人士称,鱼浮灵添加剂过多使用将会使鱼类出现铅、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类食用可能致癌,还影响智力。
    然而,通过各媒体的报道,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针对这次鱼浮灵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并没有多少回应,只是一些专家、博士发表了观点,如上海海洋大学渔药专家,国家水生动物病源库胡鲲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目前并未发现因鱼浮灵的使用而引起的重金属超标,甚至危害智力、致癌的案例。但鱼浮灵该怎么用,有怎样的负面影响,目前暂没有完整的科学数据。因此,建议市民在购买鱼类时要警惕!要学会鉴别购买的活鱼是不是用过鱼浮灵,比如,正常的活鱼眼睛是清亮的,而用过鱼浮灵的活鱼眼睛浑浊;正常的活鱼鳞片完整有光泽,而用过鱼浮灵的活鱼鳞片无光泽,不完整,且有可能多处出血。
    回顾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公众只听到了道歉,但没看到有人受严惩;只听到了表态,但没看到具体的解决措施;感受到了痛和反思,但没看到这些转化成更强大的改革推动力。在我们耳边不断回响的,只有监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对消费者不停的“提醒”,对辨别不安全食品技巧的一次次传授。说白了,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一句话——消费者自己学会鉴别!
    其实,无论是对染色馒头,还是对含硼沙的沙琪玛,以及使用了鱼浮灵的鱼儿,我觉得,鉴别的责任都不应该推给消费者。试问,有多少消费者是学习食品专业出身?有多少消费者可以掌握辨假、识毒的技能?又有多少消费者可以把专家教授的鉴别技巧熟记于心?难不成,我们购买食品时,都要手携一本辨假手册,时时翻阅,逐一核对? 从管理层面讲,食品安全并不是在于立法,而是在于监管。可偏偏就是重要的监管环节如此薄弱,以致危害公众安全的食品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这样漏洞百出的监管工作,相关部门不是站出来承担责任,及时纠正,加大查处力度,反而是一味地提醒消费者要学会自我鉴别,这种妄图通过“培养”专家型消费者的方式来堵住食品安全漏洞的行为,只能让监管部门在公众心中留下不作为的印象。在此,希望我们的监管部门少点对公众的提醒,多点对问题的查处,该惩罚的,罚他个倾家荡产;该追究的,不能不了了之。只有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收入,才能形成“高压线”、带来威慑力。同时,还要建立长效和常态的工作机制,真正拉紧食品安全网,重塑消费者的信心。
    □单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培养”专家型消费者折射食品监管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