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返回首页

海天一色的个人空间 https://anquan.party/?119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建设安全文化是现代企业安全发展的经营战略

热度 1已有 147 次阅读2009-10-29 00:39

[  ]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是人们各种安全行为的原动力。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人在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人的思想认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是安全生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类伤亡事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在安全生产过程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形成浓厚的安全意识,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是减少各类事故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因而,如何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积极倡导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安全文化,进而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文化  安全  发展

 

 

一、建设安全文化在我国企业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上,生产安全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政治上,安全工作已经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文化上,安全文化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才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说:“加强安全生产要重视五个要素,即安全文化、安全法规、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其中“安全文化”是五要素之首,可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企业安全状况复杂,事故多发。企业管理层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严重滞后、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缺失。工业发展速度极快,而安全文化建设却没有跟上前进的步伐。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企业安全,造成了近年来的一系列重、特大事故。如矿难、各类食品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这些事故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员工的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精神伤害,而带给整个社会的则是长时间的不良影响及深刻的教训。因此落实安全文化建设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投入,将我国基础国情、文化背景、道德基础、经济发展阶段、自然和社会资源等对安全文化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寻找到适合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模式

二、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建设安全文化的科学性

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源远流长。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与猛兽的经验,找到了维持人类生命运动和生存的方式,并不断创造了保障人类活动的安全环境。这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正因为人类不断地解决物质需要和保障其活动的安全需求,才有了当今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文明。

  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探索和研究文化、安全、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及其与科技、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重要课题。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创造、继承、优化、发展着安全文化,同时又通过文化的方式使其传承、延续、不断进步和繁荣。安全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点,它取决于当时、当地人民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也是最淳朴最古老的大众安全文化。由于人类对安全及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识的、系统有知的阶段,经过时代的创造、继承、优化、发展而不断繁荣。对中国安全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与 之对应的有远古安全文化、近代安全文化和现代安全文化。

  1.远古安全文化(17世纪以前)

  人类获得火,掌握了取火的方法是人类进化中的革命性巨变,用火取暖、熟食、照明,抵御猛兽,保护生命,得以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同时也因火失误,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了森林、居穴,丧失了生命,从扑灭火到控制火、利用火,为人类服务,创造了火的安全文化,其中有消防文化。

  人类经历了石器、木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四千多年前,我国制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还揭开了炼铜的技术的秘密,从而冶炼和采矿的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防灾技术、防止毒害技术等得到发展,促进了当时安全文化的繁荣。例如:湖北铜录山的古矿冶遗址考证,显现了当时采矿规模、开采技术和安全及防护方法;春秋战国时,李冰父子防洪治水,建成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工程,控制了水害,调节了水利,使川西平原旱涝保收;北宋建筑雪茄喻皓(公元989年)设计施工的梵天寺塔和开宝寺灵威木塔,人们除研究其设计思想和艺术价值外,不少专家对其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奥妙仍在探索;北宋孔平仲的《谈苑》中对水银中毒和防止方法有清楚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铅中毒症状及预防的方法有真实的写照;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对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及矿业安全工程的雏形有详尽的描写等等,不胜枚举。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能力有限,同时受生产、生活的方式和地狱的限制,安全文化萌芽、培育和发展也较为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 近代安全文化(工业革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中国也经历了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原子时代的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发展时期,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当代工业水平的国家。随着中国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众对安全和健康的标准,对人的生命价值、劳动和休息的权利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建国以来,劳动政策、安全生产方针的执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建立,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颁布和执行,保护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作业条件,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大众的安全文化,现代工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又把安全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战后,军事和科技的较量,使火箭道制控及宇航技术达到了新水平,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对我国的国防、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火箭、导弹、卫星、航天飞机的失控及核电站发生的灾难性事故,又毁坏了人类创造的文明。高速、高能、高温、高压的高新技术及现代化的工业,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经验型的、系统安全的观点成为此时期安全的生产、生活、生存的指导思想,那种简单、纵向的或横向的单一安全技术和方法,变成了综合的、系统的、多因素交叉的安全技术及其实用的新手段,体现了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活动的风险观和安全观,因此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军事工业、高新技术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安全文化。

  在此期间,国家偏重于抓工农业生产安全,着重与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由于我国工业起步晚,现代工业的科技含量不够高,对安全及灾害的了解还处在局部的或初级的系统认识阶段,以安全生产及军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生产领域的安全文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也可以认为,中国的近代安全文化是以工业安全和科技风险为基础的安全文化。

  3. 现代安全文化(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

  现代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安全至上的观念,已为当今世人建立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安全的大安全文化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安全文化认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难以控制的灾害之源,因此要降低人因失误和灾难的风险,就要从孩童抓起,从全民教育抓起,不断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加速培养和塑造具有大安全观、大安全文化观的当代人,同时要坚持不懈,世世代代努力,要与时俱进的提出安全文化创新的内容,以满足人民和国家的安全文化水平,使安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安全文化这个词从国际上来说,也是诞生于最危险的地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事故以后,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评审会。在这个会上,不仅是在谈保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而且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带有革命性的词汇——“安全文化。两年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安全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要求所有的核电厂、所有与核电有关的领域都要进行贯彻。随后,美国宇航局在安全管理中让安全文化飞上了太空,也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国际安全管理的潮流。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的安全管理治本之策,把安全文化作为五要素之首,摆到了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面前。

安全文化一词尽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安全文化所涉及的深层次内涵仍属于安全教养安全修养安全素质的范畴。也就是说,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

  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安全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

  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仅有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够的。目前的科技手段还达不到物的本质安全化,设施设备的危险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管理的手段予以补充。安全管理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由管理者无论在何时、何事、何处都密切监督每一位职工或公民遵章守纪,就人力物力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为了某些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多挣钱等,会在缺乏管理监督的情况下,无视安全规章制度,冒险采取不安全行为。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为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这会进一步强化这种不安全行为,并可能传染给其他人。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运用,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彻底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领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人们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法转变成我要遵章守法

三、根据我国国情剖析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的五要素是指:一是安全文化,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二是安全法治,即健全安全法制,依法规范全社会的安全行为;三是安全责任,即强化安全责任,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四是安全科技,即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五是安全投入,即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

  可以说,这五个要素涉及到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三个方面,基本抓住了我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要害和重点。而把安全文化放在安全生产五要素的首位,更是把握住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核心问题。有感于此,笔者借势谈谈自己对安全文化在五要素中处于首要地位的认识。

  尽管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和百姓的重视,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安全生产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重特大事故接连不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各自的看法。笔者仅打算从分析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入手,探讨影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因素,以及推行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基本特征之一:以艺术性为主导,科学性为从属的传统文化。

  科学与艺术在主要的特征上有显著的差异:科学是以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对客观事物做出理智的认识,目的在于寻求真理;艺术则是借着具体的意向,传神达意,画龙点睛地表达自身的感受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遵从定义、公式、法则及程序,而艺术的掌握主要是靠个人的摹仿、体会和活用;科学方法以分析为主,艺术方法却重直觉;科学的教育作用一般是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而艺术的培养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品格。科学的办事方法是采用严谨的程序按客观事物规律进行处理,不因人而异;艺术的办事方法则往往脱开客观实际,以随意的个性化方法进行处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艺术的成分是显性的和主导的,科学的成分是隐性的和从属的,这一点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成分是显性的,艺术的成分是隐性的。以绘画来说,西方的油画重物体的还原、明暗、远近透视感等,即从西方的艺术中亦流露出很强的科学精神;而中国画不求貌似、只求神韵,不重阴影、明暗、远近透视,不以写实为出发点,则与科学观察事物的精神相去甚远。再以医学来说,西医依靠的是化验、分析以及人体的解剖学参数,治病要用计量精确的化学物质或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实施的准确手术,这完全是科学的过程;中国的医学,虽然也有科学性,但更多的是具有艺术性。传统中医诊断靠所谓望、闻、问、切,而以切脉为首要方法。医生切脉是以自己的生命振动,与病人的生命脉动发生共振感觉的主观诊断方法,实则为艺术方法而非科学方法;中医用药也充满了艺术性,同样的病症,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医生所开药方经常不同,正由于中医缺乏充分的显性的科学性,在西方往往得不到承认。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历法、武术,甚至法律,均含有较强的艺术性。

  中国文化的这种重艺术性、轻科学性的精神,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则直接造成了人们对规则和程序的轻视。在大多数国人的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往往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遵守分开考虑,规章制度尽可以制定得十分详细严格,但执行过程却留有很大的伸缩余地。领导者讲究的是领导艺术,管理者可随意变通,执法者总能对违法者给予通融,由此造成全社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大量存在,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毒菌,正是产生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温床。这种不是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程序,而是以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为基础的文化根基,成为我国安全生产中执法不严、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违法违章事件屡屡发生的基础原因之一。在这种文化习俗的长期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和现代的安全观会格格不入。管理者、执法者的灵活发挥和处理,其结果往往纵容了违法违规的行为,使违法违规者不以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为耻,反而因不安全行为得到某些直接利益而沾沾自喜,同时令他人争相效仿,安全生产的良好秩序因此难以建立。

  中国社会基本特征之二:总体资源的紧缺性。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可以称为地大物博,但按人口一平均,我国又是典型的资源紧缺型的国家。各类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资源、林木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相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已经呈现出日益短缺的局面。由于自然资源的紧缺,加上管理的随意性带来的低效率,使我国的许多社会性资源也变得十分紧缺,诸如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市场用户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就业岗位资源、城市居住空间资源等。无论是自然资源也好,还是社会资源也好,紧缺就意味着需求大于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起需求者对资源的强烈占有欲望,而能否占有和如何占有紧缺的资源成为需求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凡紧缺的资源就必然存在对该资源的掌控者,这些掌控者或者是有关权利机构,或者是对该资源已有的占有者。需求者对紧缺资源的占有要受制于该资源的掌控方,即掌控方是否给予需求者占有该资源权利和确定需求者获得权利所需付出的代价,这里存在社会公平性的问题。这种资源的紧缺性与对资源掌控的公平性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及国民心态,对我国安全生产现实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拿当前事故频发的煤矿行业来说,由于煤矿资源的紧缺,使得煤炭的价格不断上涨,这就增强了对煤矿资源开采权利的占有需求。这种需求在正常情况下只能通过政府有关机构的掌控才能获得满足,但是由于紧缺,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也并不能让所有的需求都获得满足,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对煤炭资源开采权利占有的不公平,已获开采权的原有的开采者排挤了希望加入的新的开采者。新的开采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要么收买掌控者得到合法或不合法的权利,成为获得开采权的开采者中的一员,要么私自抢夺开采权,非法进行生产。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开采的非法性,开采者只顾短期利益,决不会在安全生产投入上下功夫,事故的风险极大。对于已经合法占有开采权的企业来说,在社会对煤炭需求的强大动力推动下,为了使自己因享有占有权而得到的利益最大化,会倾向于不顾开采能力超规模生产,忽视了安全。

  而对于其他一般性的生产企业来说,同样要受到资源紧缺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方面要追求对其来说是紧缺的产品市场资源的占有,另一方面企业又掌控着对从业人员来说是紧缺的工作岗位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的制约,这二者的综合作用可导致企业为使生产成本降低,随心所欲地减少安全投入,以及大量不遵守安全法规、违章指挥等现象的发生。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紧缺资源的争夺会导致无序化的恶性竞争,并进而引起安全价值观的扭曲,即为了经济利益可以肆意破坏安全生产赖以为基础的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

  在我国,各种资源的紧缺性是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此社会基础条件下,更需要掌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同时要以文化的手段改变人们的认识,提高遵守社会秩序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对各种资源掌控者(政府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普通百姓的素质。

  中国社会基本特征之三:社会文化基础的小农经济性。

  工业化经济依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小农经济则采取个体分散生产的方式,个人自由安排生产过程,无需组织纪律性的约束。我国虽然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时期,但是我国仍然属于农业国,国民中也以农业人口为大多数。由于我国缺乏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阶段,因此即使许多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几代的所谓城市人,其文化根基仍然属于小农经济社会的文化。例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制约,不喜欢严格按程序制度操作,团队合作精神不强,只要有机会,情愿自己当老板等,这些思维方式都带有小农经济的特点。

人情思维是小农经济社会里形成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在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往往根据彼此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交往的亲疏;根据交情的厚薄,来把握处理事情的尺度。由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彼此交叉的人际圈。人情是维系社会生活的一条重要纽带,熟人好办事、亲戚好帮忙,是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准则。人情思维带入官场,则必然会违背法治的精神而坠入人治的深渊。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广泛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组织纪律性不强、人情关系干扰责任落实等现象,与小农经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上述三种社会基本特征均与安全文化息息相关,这些特征的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安全生产的社会表现为:法治上而不,责任上落实不到位、管理上不规范、投入上能省则省、操作上有章不循等。要想彻底治愈安全生产的这些顽疾,除了采取直接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外,更要从根本矛盾入手,用安全文化的武器向传统文化中的制约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形成的不良习俗开战,真正提高全体公民(尤其是各类领导人物)的安全素质。

  四、现代企业要走出对安全文化误解的区域

现在的企业界,对安全文化有着很多误解。有不少企业打着安全文化的旗号,说的做的却驴唇不对马嘴,就像一个文化人,看上去很有文化,尽干些没素质的事。常见的有这么两种类型:

    一种是说以人为本。哪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以人为本,可是好经念歪了,在有的企业那里变成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也没有大错,但他把这个字做足了,变成了一团和气,组织氛围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安全管理上也推行民主评议,安全干部在留任、升迁、降职时,不是看安全业绩,而是凭评议的票数,这是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结果,出现事故无关紧要,得罪了人丢了票可不是好玩的,丢了票也就等于丢了乌纱帽。

还有一种片面理解安全管理——就知道严厉,没有人情味,人文关怀缺失。一个人出事故一个班组受株连,一个岗位出事故,前后左右的兄弟统统下岗。这样做就会出现如下局面:上级夜间查岗时,值班人员轮流睡觉、轮流放哨,大家想的不是生产,而是如何对付检查人员。这说明,严厉管理的结果,往往会掩盖问题,并没有真正消除隐患,并不是本质安全。

再有一种就是把责任当成一种指标,与员工签了一页责任书就觉得有责任可推了,甚至有些领导在员工出了事故后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超了指标没有?这种怪现象在我们国家的企业里比比皆是,像这样的对安全文化误解的领导,能将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吗?

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任何企业都已经有安全文化,只是表现的强弱不同,强弱区别的标准,就在于大多数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不是在一个频率形成共振。安全文化,是一种企业组织和人群对安全的追求、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组织氛围的东西。

五、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是推动现代企业安全发展的动力

一是安全文化具有管理推动性

  安全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大众文化。社会大众文化往往是通过民众的广为流传而积淀下来的,只要不是反对国家主权、制造民族分裂、腐蚀社会道德风气的文化,就无需对其推崇还是制止。安全文化是人们安全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人们安全行为的准则和引导力量,在各种利益冲突和干扰下,仅仅通过人们自发形成的安全文化,往往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良好方向发展。安全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管理的力量加以推动。企业安全文化更是如此,它形成于企业内部,为企业员工所共有,可以由企业的组织管理过程加以促进和实施;并且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将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益的增长。

  二是安全文化具有弥漫性

  所谓弥漫性是指安全文化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界清晰的系统而存在,它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中,表现于每个人行动上,影响到每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调整着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中都渗透着安全文化的影响,因此,也有人提出安全文化具有场效应的特性。

  三是安全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所谓安全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也可理解为安全文化的不易变动性和不宜变动性。与所有文化现象一样,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并且对大多数在其氛围中的人,都有着普遍的影响力。正是这种稳定性,使企业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政策和战略才具有实际意义。尽管安全文化可以通过管理手段加以推动,但是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合理的安全文化,一定要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强行推动的多变的文化只能让人无所适从,无法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当然也要强调,安全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斥其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创新和发展。

四是安全文化是培养员工安全行为的“自觉性”。

今年6月是全国第8安全生产月,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集中展开,这对落实好国务院部署的安全生产年的有关要求,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好转,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事故案例告诉我们,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违规生产,缺乏安全知识,思想麻痹大意。可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各类事故的重要原因。抓安全生产不能简单的就安全抓安全,必须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人的安全行为来促进安全发展。许多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粗放,经常会有习惯性违章的现象,很多人认为没按程序走,照样干完活,也没出什么安全事故。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环节的不规范、不认真,酿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而惨痛的。

  安全理念决定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推广普及安全文化,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让安全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车间,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由内而外,化作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步骤。

  安全文化是从各种血的事故教训中学来的,是用双手和责任心创造出来的,它的作用力是巨大的,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才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安全文化在心,则责任心到位,事故敬而远之;安全文化淡漠,则责任心缺位,事故趁机而上。安全文化建设重在安全意识的自觉培养,安全责任的落实到位。用强大的安全文化磁场吸引生产企业的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每个个体,在安全文化的约束和感染下自觉规范行为,把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吸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要实现从要我安全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转变,形成年年都是安全年,月月都是安全月,天天都是安全天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艰苦、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全生产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情,更是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的系统工作。我省是全国安全生产高危省份之一,安全生产任务繁重。近年来,虽然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但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我们要借着安全生产月活动契机,紧紧围绕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活动主题,推动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的深入开展,提高全民安全意识,进一步普及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激发企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水平,有效防范事故。在我省新一轮大发展的时刻,更要大力弘扬安全发展理念,严密措施,严加防范,严格检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从而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安全生产关系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用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文化成为自觉行为,常敲安全警钟、常思安全之痛、常紧安全之弦!

六、现代企业如何建设新时期的安全文化?

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和企业经营管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排在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3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三个不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6123日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人民负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以上国家领导对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重要指示,我们在高度认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因为抓安全,更多的是要靠文化的力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综合素质也不断在提高,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就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安全文化作为基础!现代企业要适应社会就首先顺应人类生存的大自然规律,在当今不断进步的社会,人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先进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所以现代企业实现安全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现代企业必须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建设好新时期的安全文化:

1、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生产一线的干部职工担负着确保生产安全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心情愉快程度、工作氛围及人际环境的和谐状态等,都对安全生产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造成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新时期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时刻关注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搞好服务、切实关心,只有把干部职工的冷暖时时刻刻挂在心间,把他们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才能使干部职工情与和谐系、心往安全想、劲向安全使,从而真正夯实构建和谐、确保安全的基础。

     2、刚柔并济是新时期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无情的管理和有情的操作这一刚一柔的管理艺术,应成为新时期安全文化建设中各级管理者的必修课程,因为没有严格的管理、铁的纪律,就不可能打造品牌企业;而缺乏文化的支撑、感情的投入,就不可能造就出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可以说,企业的发展、和谐的构建、安全的持久都与高素质职工队伍息息相关,只有提升了职工的素质,安全文化才可能被接受,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确保安全的长治久安。

3、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和谐发展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要重点体现在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美化、亮化周围环境,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进而改变人,达成人与环境的自然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充分激发亲情、友情、乡情、师徒情等优势,弥补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裂纹,避免在安全生产中形成负面影响;人与设备之间的和谐要达到人机的互补,人在操控机械设备中做到精心、爱护,并发挥机械设备对人的辅助、提升及监控功能,逐步形成本质安全的态势,只有实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新时期的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有基础,安全生产才能有保障。

 

 

[参考文献]

   [1]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安全文化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6-30 1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