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在一个寺庙里,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剃头。刚开始,为了安全,老和尚让小和尚在冬瓜上练习,而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后,都习惯性地将剃刀随手插在冬瓜上便扬长而去。出师后的小和尚给老和尚正式剃头,一切都做得不错,老和尚很满意。可是就在这时,小和尚习惯性地将剃刀深深地向下插去……
由此可见,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分不开。有关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表明,有将近80%的生产安全事故与人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反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是企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是遏制各种事故发生强有力的措施之一。
习惯不是突然出现的
人的思维是复杂的,受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不安全行为建立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条件基础上,因此具有动态性。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不是突然出现的,长时间的反复强化才能成为习惯。而在不安全行为变成习惯性不安全行为过程中,思想麻痹、无视纪律、行为继承和心理排斥等因素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思想麻痹。我们都听过温水煮蛙的故事,水从冰冷到温暖再到沸腾,蛙经历的是从刺骨到享受再到死亡,蛙在麻痹大意中迎来死亡。在日常生产中,如果职工总是带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工作,检查设备时敷衍,实际操作中不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能省力则省力,那么悲剧必然会发生。
无视纪律。一些职工逞一时之勇,秉一刻之能,无视厂规厂纪,认为这些规定是对自己的束缚,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对这种职工,企业不能以罚代管,而应对其采取形式多样、持之以恒的思想教育,使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的伤害,进而主动改变这种习惯性不安全行为。
行为继承。一些不安全行为不是职工自己“发明”的,而是在工作中从工友、师傅甚至管理者身上“学”来的。一些职工在工作中发现工友、师傅违规作业既省时省力,又侥幸没有发生事故,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安全行为将给自己带来伤害。
排斥心理。一些职工在工作中喜欢墨守陈规,认为旧的观念或经验在工作中管用、实用、省心、省力,从心理上排斥经过革新的新工艺、新操作方法,无论这种革新是建立在完善机制、促进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提升安全指数的基础上,即使是被强制要求参加了培训,仍是“答得出百分卷,做不到百分事”,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旧习不改。
针对病根下药
对待职工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企业不应简单地以压制的手段处理,而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查找并分析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总方针,也是企业消除职工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首先要让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充分掌握,详细记录职工存在哪些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然后通过单独谈话、开会等方式告知职工,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存在哪些危险,可能给其自身带来哪些伤害,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及时开展安全教育。一些职工认为自己的行为安全不安全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通过帮助职工分析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可能给他人和企业带来的危害,使职工认识到这并不是他自己的事,同时也让职工自觉接受工友和企业的监督,从而逐渐戒除习惯性不安全行为。
重视管理者的带动作用。管理者的行为对职工行为起着导向作用。职工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管理者的行为采取行动。如果管理者安全意识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以身作则,那么职工也会效仿。反之,如果管理者不以为然,重生产、重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工作,那么职工也会在生产中自由散漫,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养成提供土壤。
经常深入基层,形成互动。基层班组是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消除职工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就要以基层班组为阵地。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深入了解班组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消除职工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时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职工的情况,请职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出谋划策,两者形成互动。这样,管理者制定出的措施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能够收到较好效果。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11-5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