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JDWW999提到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比较适合于讨论和澄清在典型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下,如何界定安全管理责任,保证所有的责任不落空,同时澄清日常“关心”者和专业承担者的关系。
首先,属地的思路开创了一种模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划分足够多明确的区块,将区块的“属地负责人”弄清楚。只要有明确的负责人,无论其专业能力如何,只要他能真正“关心”、“关注”和“管理”,就可以使“属地”的安全事项超越“没人管”的境地。
今天的技术和专业发展,使得几乎所有我们面对的问题(安全挑战),都有比较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真正的困难常常出现在,没有人主动、积极和及时地关注这些问题,并联络相关的资源(技术、资源、决策)。属地管理的概念和做法,在这个难点上,找到了突破口。
在这个突破口的基础上,我们明确各个技术和资源支持部门的职责,澄清支援部门与属地的关系,并且明确各支持部门的业绩衡量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各属地”的输入(从而促使支持部门必须积极响应属地的需求),逐步将属地的责任,从“关心、关注”的层面,加强到“有效落实”的层面(得到支持部门的具体可靠支持,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总包和分包)。
并且,人的一个基本特质,在于其学习的能力(垄断组织,由于其固有的僵化特性,极大地损害了人的这个能力),“属地”和“专业服务”的相互促进关系,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可以相互促进其奔跑能力。
在多少“个体”和“局部”持续改善,能力提升的过程中,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就相应的提升。这方面,最直观的例子是,过去20年,我们国家的整体建筑施工水准已经大为提高,而促进这种提高的“微观”动力,恰恰是所有建筑公司于开发商之间的相互促进(通过竞标机制)。
当然,无论概念多美好,如果不能投入真正的运行实践,恐怕难以产生实际的价值。而实践的过程,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