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前言 水 生命 文化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独地球有水,因此拥有了生命。生命从水中诞生,人类靠水繁衍,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水。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及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生命起源于水。现代科学研究确定,地球的年龄约46亿年以上。早期的地球是一团炽热的球体,温度很高,那时没有水,也不可能有生命。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成岩是38亿年前才出现的,最古老的微生物诞生在31亿年以前。人类的始祖,也就是原始人则在约200万年前诞生于非洲。如果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换算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基本上是在一年即将过去的除夕晚上8点才终于呱呱落地的。而臭氧层及氧气的形成,才最终造就了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孕育地球生命的是水,然而这一雄壮的生命诞生之旅的展开,难道真的是一种偶然吗?每每想到这段始于远古时代的生命诞生史,我们便总是觉得地球之水,引导进化,并造就完整的生态体系,一定有其伟大而神秘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存,有水则兴,无水则亡。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命脉,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
而探索这种生命起源的本质就是要深入研究水文化。
一、中华水文化和黄河水文化
文化起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的五千年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数据,能够准确推定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
水文化
所谓水文化,就是人类在从事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广义的水文化是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水文化,是人类对水事活动一种理性思考或者说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行为准则、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媒体传播、体育卫生、组织机构等。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生存,造就着一个民族的性格、风格,风俗习惯、文明发展。
中华水文化
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其次是水行业的思想精神精华,也就是说它同时又是一种水行业文化。再次它是一门历史特别悠久,生命力极强的人文科学,就是说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科学文化。
中华水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作为意识形态的水文化,同中国社会、华夏民族的进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融通,共同发展。
中华水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和论述,从而可以建造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水文化学基础。
黄河水文化
黄河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几千年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有多少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留存在这里:黄河上游的有: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中游的有:南庄头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下王岗类型、西王村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陶寺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这些由于黄河而形成的治水文化、伴水文化、水土文化、居水农耕文化、大河水文化的文化,统统属于黄河水文化。
郑州黄河水文化
在郑州境内的黄河文化遗址及现代文化景观更是枚不胜举,主要的有:楚汉争雄的广武战场“汉霸二王城”、战马嘶鸣广场、三皇雕塑群、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唐代有名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敖仓遗址、河阴输场、大禹治水山、炎黄二帝巨塑及纪念广场。还有记录着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有展示黄河流域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的广武清台遗址、有显示我国冶铁水平的汉代冶铁遗址、有青龙山慈云寺、石窟寺、杜甫故里、有独具魅力的2200年前的郑国古城、有郑州花园口将军渡口、有中牟官渡古战场遗址,这里就象是黄河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
现代郑州黄河水文化
黄河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透过浑厚的河水,靡靡之中我们仿佛看见,万丈宫阙化做尘土和灰烟。1946年,人民治黄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1948年郑州获得了解放。人民治黄初期的郑州黄河,堤防残破不堪,险工损毁殆尽,獾狐洞穴随处可见,新建立的人民治黄机构,首先巩固河防、修筑残堤,建立石场、组建船运队,组织沿黄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截止1949年底,郑州黄河堤防已是面貌一新。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郑州黄河登临广武山小山顶,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翻身解放的黄河两岸群众,激发出无限的治黄激情,在那些雄壮熟悉的硪歌中,原来千疮百孔的下游堤防焕然一新。堤防加固了,河道拓宽了,下游防洪形势得到初步改变,为保证伏秋大汛不决口,特别是战胜1954年、1957年、1958年的洪水奠定了基石。1965年按照以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目标,黄河实施了第二次大修堤,共加高培厚堤段580公里,整修补残堤段1000公里,共完成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 从1974年至1985年大堤加高培厚工程全部完成之时,以修堤为主体的第三次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共计培修堤防长近1300公里,完成土方22.7亿立方米,两岸临黄大堤平均加高
在这种长期的治河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郑州黄河水文化,是中国河流水文化的重要一支。最具典型的标志物有黄河母亲哺育雕塑、大禹治水山、黄河文化碑林、炎黄二帝巨塑及纪念广场,还有花园口纪事广场、扒花纪念亭及纪念碑、人民治黄纪念亭及纪念碑,将军坝的将军雕塑及纪念亭、古灵石象、镇河铁犀、老战士抗战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
今日的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作为母亲河,她给予我们生命之源的水,而超越河之上,她赋予我们的是民族的血脉风骨和文化魂魄。
新世纪的郑州黄河水文化
当这条大河横越时空,流入新的千年时,新的治黄理念逐渐明晰、成型。2001年,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针对黄河治理开发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无疑成为新世纪黄河的治理开发新的目标。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对如何确保“堤防不决口”给予了有力的回答。规划要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选定放淤固堤作为黄河下游堤防加固的主要措施,对于实施放淤固堤难度大的堤段,采用截渗墙加固。对于达不到规划标准的堤防要加高帮宽,堤顶路面硬化。对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险工进行改建加固。对于堤防的设计标准,黄委明确提出,通过建设,下游两岸大堤要实现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集坚固的“水上长城”,畅通的防洪抢险通道,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于一体,形成标准化的堤防体系,确保下游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大堤不决口。
2002年7月19日,郑州惠金段放淤固堤工程开工,这是标准化堤防建设的首个项目,同时拉开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序幕。短短的100多天,建设者们完成了500多万立方米土方、18道坝改建施工任务。2003年4月28日,惠金段标准化堤防宣告全线竣工,创下了河南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速度之最。经过参建各方近一年的艰苦奋战,随后,郑州、开封、济南标准化堤防相继告竣。 前无古人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是治黄人在现代治水这条没有路标的征程上,迈出的艰难而坚实的第一步。它的成功扩展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堤防的现代内涵。尤为重要的是,它的建设增强了人们建设好黄河标准化堤防的信心和勇气。
2004年伊始,黄委党组创造性地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描绘出了新世纪波澜壮阔的、黄河治理开发的宏伟蓝图,4万黄河儿女在万里黄河书写着彪炳千秋的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辉煌篇章。
郑州惠金局所在的花园口,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下游的首段。花园口黄河旅游区是近年来发展变化较大的国家水利风景游览区。5月的花园口风景区,只见春风拂煦,游人如织,依依垂柳,绵绵圃苑,绿篱雪松,花卉亭阁,犀牛昂首啸天,惊涛劈波拍岸,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古老的花园口传说,让人充满遐想,十八门闸下水碧鱼跃,南裹头河水直击坝头,让人感 受黄河母亲的妩媚与柔情;八卦亭纪念碑蜚声海内外;十里黄河大桥似天堑长虹飞跨南北;扒口遗址雕塑雄伟壮观,集天地日月之精华,祈岁岁安澜、盼年年风调雨顺。新建成的生态游乐园,占地1.2万亩,湿地1万亩,集游乐、餐饮、休闲、度假于一体,1000亩园林错落有致,绿草茵茵,600亩人工湖碧水荡舟,波光粼粼。数十个亲水游戏项目点缀其中,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人民治黄64年,功德昭日月,福祉泽万民,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先后亲临黄河视察指导,更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和魅力。
二、郑州黄河水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郑州都市黄河水文化崛起靓丽郑东新区
郑州是一个半干旱半缺水的北方城市,长期以来,城市水系存在着河网不完善、水系功能不健全、防洪标准偏低、水质污染严重、水体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及生活用水的75%、生态水的90%以上、灌溉数十万亩的农菜区供水,取自黄河水,原郑州老机场及周边都是不毛之地的荒沙岗。郑州区域规划中的郑东新区,就在郑州老机场向东及向北的33平方公里范围内,严重缺水成为城市的发展的瓶颈。
为了获得城市发展的空间,为了使新规划的新区,成为最适合人工作生活居住环境,郑州市通过多方论证,最终把取水水源地选在了黄河。郑州河务局每年向郑东新区生态供水1.7亿立方米。
郑东新区通过东风渠,引用黄河水为郑州市区河流补充水量,大大改善郑州市郑东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及大地提高了城市品位,在原来荒凉的东郊,崛起了一座大都市的靓丽的新区,随之带来了无限商机,加快商贸城建设步伐,促进了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9年,郑东新区远景概念规划出台,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西起原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共分六个功能区:中央商务区,规划面积约3.45平方公里,是由两环60栋高层建筑组成的环形城市。环形建筑群中间布置有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和高达280米的会展宾馆等标志性建筑。商住物流区,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以机关单位、公益设施、现代服务业及批发、物流、居住等功能为主体综合区,龙湖区,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郑东新区规划的点晴之笔,与流经市区的几条河流、郑州国家森林公园等构成城市生态区。六个功能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利用引黄工程给郑东新区的龙湖及东风渠、贾鲁河、金水河、熊耳河等河道注入澄清的黄河水,使其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使郑州市成为既有优美的生态景观、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又兼具强劲产业支撑和雄厚发展实力的新城区。
目前,郑州市生态水系虽已实现“水通、水清”和“水美”的目标,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郑州郑东新区已初步建成大上海大都市的雏形,成为一个“河湖水景辉映、森林水域交融、碧水蓝天与绿色城市融合、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域靓城”,伴生出大郑州黄河都市水文化。
创新郑州防汛黄河水文化 奠基调水治沙现代治河思想
郑州河段位于黄河中游下界和下游上首南岸,黄河自巩义市杨沟进入郑州辖区,流经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在中牟县东狼村东入开封境,所辖河道全长160km,宽5~10km。桃花峪以上属中游,系禹王故道,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其南岸为邙山天然屏障,北岸为清风岭黄土高坎;桃花峪以下属下游,系明清故道,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该河段全靠堤防约束,为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是现阶段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的重点河段,也是黄河下游防洪的确保河段。从河道纵剖面看,上陡下缓,京广铁桥以上河道纵比降为0.25‰,京广铁桥以下为0.18‰。
1.险工情况。险工是堤防的重要屏障,是抵御黄河洪水顶冲淘刷堤防,防止堤防溃决的关键性工程。郑州辖区险工段长
2.河道整治工程。郑州河道控导(下延)工程共11处,计261个单位工程。
3.河道排洪能力。黄河花园口站1982年出现
4.历史洪水水位表现。
5.防洪特点。郑州河段属于黄河“下大洪水”的集中区域,巩义境内有伊河、洛河,荥阳境内有汜水河、枯河,北岸有沁河等支流汇入黄河。
郑州黄河防洪具有不同于其他河流和黄河其他河段的显著特点:一是位于黄河“下大洪水”的集中区域,小浪底至花园口之间的洪水形成快、来势猛、预见期短;二是险工堤段长,占堤防长度的70%;三是地理位置特殊,如果决口,淹没范围广,影响大,是确保堤段的重中之重;四是黄河最复杂难治的游荡性河段,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工程出险难以预料,抢险任务重;五是洪水在郑州河段演进复杂,不同河段河道特性不同,防守对策不一,巩义、荥阳防守任务主要是控导工程,京广铁桥至九堡河段堤防受水流淘刷的威胁大,九堡以下河段有发生堤河的威胁,且滩区迁安任务重。
6.防洪战略地位。郑州黄河处于下游“悬河”的上首,地理位置特殊,花园口站控制黄河上中游98%的洪水,辖区没有分洪、滞洪区。郑州地处中原,是铁路、公路、航空的重要枢纽站,从防洪的角度来讲,郑州黄河的安危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7.防洪方针。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的方针。
8.防洪任务及工程防洪标准。黄河下游防洪任务:确保黄河花园口站遇
9.今年我国大面积遭遇极端天气气候,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受灾人口1.37亿人,大江大河险象丛生,中小河道决口不断,南方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城镇、农田被淹,大批房屋倒塌损坏,共造成152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其主要特点是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灾情重。郑州黄河未雨绸缪,多预案积极应对
2002年至2010年,黄委连续实施了十次黄河调水调沙,探索了三种不同的调水调沙模式,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行洪能力已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了6680立方米每秒,河底高程平均下降了
调水调沙实践逐步深化了对河道、水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是通过多库联调,调水解决黄河流域水量不足,实现黄河水沙冲淤平衡的。这一战略构想最早出自于王化云,他在《我的治河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通过西、中、东三条线路南水北调和干流水库的充分调节,使黄河水沙基本实现平衡。进入干流的泥沙除再被利用一部分外,剩余部分输入到河口地区填海造陆和淤高滨海地面,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防洪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最终达到黄河两岸不再有洪水、凌汛的威胁。钱正英院士认为,在研究黄河下游河道问题时,也应研究利用“南水北调”的东、中、西线,代替或补偿黄河流域的一部分用水,从而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调水调沙与调水冲沙理论,通过十次黄河调水调沙实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王化云总结提出的拦水拦沙、用洪用沙、调水调沙、排洪排沙的“拦、用、调、排”等治黄方略、调水调沙理论在21世纪得到了成功的实践。这无疑是黄河现代治水治沙的战略思想的奠基。
丰富郑州黄河旅游水文化 营造黄河旅游景观带
郑州雄浑壮美的黄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郑州黄河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风景名胜景观带,与嵩岳少林文化互应互补、遥相呼应。郑州黄河旅游景观带沿线有:枣树沟飞龙顶、汉霸二王城、桃花峪、郑州黄河游览区、丰乐园现代农业休闲区、黄河花园口旅游区、雁鸣湖旅游景观区,开发较好的除前边已述的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外,就是郑州黄河游览区和雁鸣湖旅游景观区。
郑州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1981年3月21日,更名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2002年,黄河游览区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当年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31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浮天阁、极目阁、开襟亭、畅怀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轩、引鹭轩等亭台楼阁,以及低空索道、环山滑道、黄河汽垫船等现代化游乐设施。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五龙峰是中心景区。山脚下,“引黄入郑”的八根巨大钢铁提水管道,如“八龙吸水”,从黄河直达山腰。半山平台上,矗立着高5米、重12.5吨的乳白色汉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贤美的母亲怀抱着甜睡的婴儿,母容子态、栩栩如生,象征看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
在郑州黄河下游的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位于中牟县雁鸣湖乡境内,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属黄河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湖内栖息着众多的大雁、白鹭、野鸭等鸟类而得名。景区以湖、林为载体,兼有淳朴的田园风风致,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以雁鸣湖、蒲花荡、森林公园、美食园等景点为依托,是一处集观光、游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近郊旅游胜地。
雁鸣湖景区湖水面辽阔,湖内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蒲草、与2.8万亩的森林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鸟类在此栖息,大雁、白鹤、灰鹤、白鹭、野鸭、灰雁等七十多种属的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数量达五、六万只。湖内自然放养着大闸蟹、黄河鲤鱼等水产品数十种,以此形成了湖、林、草、鸟、蟹、鱼良性共生的自在生态环境。
雁鸣湖景区一举成名,主要得益于雁鸣湖大闸蟹的品牌和美食节的带动效应。从2001年开始景区连续举办了数届“中牟之秋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美食节期间年均接待游客35万人次,受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雁鸣湖大闸蟹因其绿色、个大、肉细、味美,已成为一道亮丽的美食文化大餐和旅游品牌。现大闸蟹养殖面积已突破8000亩。
雁鸣湖景区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岸边,文化积淀深厚。控制范围内有固住寺、张僧塔、孔子回车处、汉丞相萧何墓、赵氏渡口等历史和人文古迹。景区是六十多年中牟人民治理开发黄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造福沿黄人民的结果,体现了沿黄人民顽强的意志品质与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种品质与精神凝聚成景区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三、郑州黄河水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考
郑州黄河水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传承为基础,实践是源泉,理论是精髓,创新为发展。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从古至今,人类的活动无不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水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源远流长。郑州黄河水文化既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郑州黄河人创造的郑州地域文化和水行业文化。
原始水文化的形态是龙文化。鉴于水的给予属性与水的自然属性,中华民族对水的崇拜渊源久远,而且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逐渐衍生出龙文化。治水的成功使大禹成为人们崇拜的英雄,继而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大禹成为中华民族在自然面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利用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的化身。因此,大禹作为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龙形象作为水文化的图腾。水的给予属性与自然属性成为中国水文化的精髓,成为国人精神上的追求。在道德上,国人追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和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智慧上,知者乐水;而在文化上,则承前启后,源远流长。
现今水文化是指导水事活动的理论指南。水字是传承水文化载体,它传承先人智慧,总结实践经验,升华理论精华,指导当今及今后的水事活动。鉴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物质资源,它涉及到国家的防洪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供水安全和能源安全。为了水资源及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及民生水利的今天,黄河水文化如何与具体的黄河水利活动、社会活动相结合仍是一个永续的命题,笔者认为:郑州黄河水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还需秉承三个原则:
其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郑州黄河水文化是一个历史沿革变化的过程,也是历史文化的沉淀,研究郑州黄河水文化既不能割断历史,因循守旧,又不能厚古簿今,不敢创新。对郑州黄河水文化宝贵的历史遗产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和继承,吸取精华,要把具有民族的科学特征的郑州黄河水文化遗产认真吸收,大力弘扬。郑州黄河水文化是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优秀黄河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结果。是郑州黄河职工共同意志、思想状态、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是黄河精神在郑州黄河的诠释,团结协作是郑州黄河水文化时代精神的应有品质,努力奉献是郑州黄河水文化时代精神的基本风貌。因此,我们应更加深入探寻优秀的郑州黄河水文化遗产与郑州现代治黄实践的契合点,努力创新,使其彰显新的时代特点,引导新的发展潮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文化与治水精神、水文化与治黄工作相结合,推动郑州治黄事业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
其二,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水和谐的原则。以人为本是黄河水文化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黄河水文化的创新成果是人水和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理念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在黄河开发治理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治黄方略达到了新境界,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开发利用伟大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对黄河现状、未来生态体系的理性要求,更是治理开发黄河造福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全新理念,是人类治河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人对自然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它反映了原型黄河的自然性,人类发展的阶段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探求真理的无限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是维持地球的健康生命,而维持地球的健康生命的最终结果,就是维持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命。
其次,郑州黄河水文化的主体是人,研究水文化的目的也是为人,核心是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更好的造福人类。因此以人为本是研究郑州黄河水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水文化研究中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水关系这个水文化中的核心问题。水文化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文化的层面上研究如何运用文化的力量能使人水的相依相亲来克服和减少人与水相互的危害和相争,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郑州黄河水文化是通过文化理念教育、培养和引导人,发挥凝聚作用,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好人际关系,促进治黄事业和谐发展为共同的出发点。因此,要使郑州黄河水文化成为治黄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坚持把提高治黄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必须切实把握主旋律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努力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黄河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治黄职工队伍。
其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线结合的原则。郑州黄河水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对郑州黄河水文化的研究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进行,与现实的治黄事业和与基础的治黄实践紧密结合,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和立足实践,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郑州黄河水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既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又要不断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共同目标来凝聚全体职工人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鼓舞士气、激发活力,逐步形成郑州黄河水文化特有的核心价值体系,使郑州黄河水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发展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2010年8月于郑州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12-22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