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化学分析实验室需要经常使用硫酸、盐酸、硝酸等腐蚀性较强、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为了安全使用,将几种常用化学品的性能、健康危害、急救措施、操作注意事项等介绍如下:
一、硫酸的特性及安全使用
(1)硫酸的特性:
硫酸是无色油状腐蚀性液体,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
(2)毒性:
属中等毒类。对皮肤粘膜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3)健康危害:
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4)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先用干布试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3%-5%NaHCO3溶液冲洗,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注意:若皮肤直接接触,用棉布先吸去皮肤上的硫酸,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最后用0.01%的苏打水(或稀氨水)浸泡.切勿直接冲洗。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水大量放热, 可发生沸溅。与可燃物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泡沫灭火等方法。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6)操作注意事项
浓硫酸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酸缓慢加入水中,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避免沸腾和飞溅。
(7)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保持容器密封。与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强碱物质分开。
(8)废弃处置
缓慢加入碱液-石灰水中,并不断搅拌,反应停止后,用大量水冲入废水系统。
二、盐酸的特性及安全使用
(1)盐酸的特性:
盐酸是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有刺鼻的气味。是一种强酸,浓盐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
(2)毒性:
属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盐酸属二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
(3)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
灭火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6) 操作注意事项及防护:
(7)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保持容器密封。与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强碱物质分开。
(8)废弃处置
用碱液-石灰水中和,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钙,用水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三、硝酸的特性及安全使用
(1)硝酸的特性: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强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分子量是63,68%硝酸的密度1.42g/cm3,通常把69%以上的硝酸溶液称为浓硝酸,把98%以上的硝酸溶液称为发烟硝酸。纯硝酸是无色发烟液体,易分解出二氧化氮和氧气,因而呈红棕色.一般商品带有微黄色,发烟硝酸是红褐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易溶于水。
(2)健康危害:
硝酸腐蚀性很强,能灼伤皮肤,也能损害粘膜和呼吸道。
(3)操作及防护:
个体防护禁止皮肤直接接触,作业操作时应带耐酸碱手套,口罩,以及其他劳保用品。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应马上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0.01%苏打水(或稀氨水)浸泡. 误食,催吐,用牛奶或蛋清。
(5)消防措施:
浓硝酸和有机物、木屑等相混能引起燃烧。
(6)储存:
98%浓硝酸用铅槽车输送,稀硝酸应用不锈钢或玻璃钢增强塑料槽车或储罐输送。少量采用耐酸陶瓷坛或玻璃瓶包装,由于铝的表面有一层氧化膜,起了钝化作用,而且经济,所以铝是硝酸理想的容器.
实验室里的浓硝酸必须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瓶子里,贮放在阴暗处。
四、氢氟酸的性能及安全使用
(1)氢氟酸的特性: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至淡黄色冒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剧毒。腐蚀性强,对牙、骨损害较严重。
(2)毒性:
本品属于剧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3)健康危害: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眼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慢性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嗅觉减退。可有牙齿酸蚀症。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剧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流水作长时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滴入2~3滴局部麻醉眼药,可减轻疼痛。同时送眼科诊治。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引起爆炸。遇发泡剂立即燃烧。腐蚀性极强。
有害燃烧产物: 氟化氢。
灭火方法: 雾状水、泡沫。
(5)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6)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它必须储存在塑料(聚四氟乙烯做成的容器)或铅制的容器中。氢氟酸没有还原性。如果要长期储存,不仅需要一个密封容器,而且容器中应尽可能将空气排尽。
包装方法: 装入铅桶或特殊塑料容器内,再装入木箱中。
(7) 废弃处置方法:
用过量石灰水中和,析出的沉淀填埋处理或回收利用,上清液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五、磷酸性能及安全使用
(1)磷酸的特性:
磷酸是三元中强酸,不易挥发,不易分解,几乎没有氧化性。具有酸的通性。磷酸分子式H3PO4,分子量98。
(2)健康危害
蒸气或雾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液体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血便或体克。皮肤或眼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鼻粘膜萎缩、鼻中隔穿孔。长期反复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刺激。
六、过氧化氢性能及安全使用
(1) 过氧化氢的特性
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纯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油状液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可有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
(2)重要危害与效应:
急性:
吸入:蒸气会造成眼睛、鼻子及喉咙之刺激感。
皮肤接触:会造成刺痛及暂时性变白,冲洗干净2-3小时会恢复,残留会造成红肿及起泡。
眼睛接触:会造成严重之伤害及有目盲之可能性,此症状可能历时一周或更久才出现。吞食:会伤害胃及喉咙,可能导致食道及胃出血。
慢性:
吸入:导致慢性呼吸道器官疾病。
皮肤接触:导致皮肤病。
眼睛接触:导致眼疾。
主要症状:刺激感、皮肤刺痛及暂时性变白、红肿、起泡、眼疾、胃出血。当为腐蚀性伤害时,严重时可造成失明、组织坏死、肺水肿。
七、甲苯性能及安全使用
(1)甲苯的性能:
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易燃。有芳香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
(2)健康危害: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3)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4)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5)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11-5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