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制度是为组织目的服务的,因而,制度建设的初衷、运行的过程、实际产生的效果如何,应该是评价制度是否合理、适宜的主要考察方面。
当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初衷确实是希望将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劳动,提高生产力水平;然而,其运行过程中忽略了人的内心因素,没有真正响应内心的基本需求(绝大多数人渴望从自己的努力当中获得回报,而且希望这种回报程度是自己可以充分把握的),使得多数人不得不依靠“间接的”、“不够客观和实际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意志的工分来衡量工作量,而仅仅工作量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个人做出的贡献,逐步导致出工不出力、大锅饭、做事情只顾形式而忽略实际效果和最终结果等等现象。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人民公社的制度形式步入死胡同,“小岗村经验”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安全生产现实,同样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那么,如何检验其是否合理、适宜? 途径大约包括下列方面:
1. 这些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和支持?
2. 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切实理解并应用相关制度使自己的日常工作更加有效和安全?
3. 大家发挥能动性,不断补充和丰富制度体系?而且大家的各种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吸收和应用?
4. 各级组织管理者围绕制度体系的作用表现在:
a) 研究系统的运行、真正懂得“活是如何干”、“制度有什么用”、作用如何发挥;
b) 随时关注具体制度的优势和漏洞在哪里,并且真正发挥自己的领导力,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应用;
c) 领导者的工作模式与制度的内涵是统一的,促进制度的应用;
5. 随着制度应用,客观工作效果不断改善,大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加(如小岗村经验推广之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
与此相对应,如果有下列现象,我们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安全管理制度本身是否有问题?
1) 领导者自己也很困惑,似乎安全管理压力越来越大,自己每天都在做“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且自己内心也知道,这些不过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已;
2) 制度的建设,常常仅仅是“纸上作业”,基层人员如果“每个具体工作环节都叫真地执行制度”,实际工作就很难开展;
3) 员工在每天努力完成日常具体工作的同时,还要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制度)而额外付出时间、精力,而这些检查从目的、过程到内容、效果都存在一系列的疑问;
4) 管理者的精力,更多的用于努力证明自己(和下级)切实执行制度,即便有事故发生,也有充分证据表明,所有管理责任都按照要求履行了,只不过是“偶然原因”、或者“员工意识差”(无证焊工)导致了事故;
5) 部门出制度,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内在冲突,导致制度体系难以统一协调,往往需要“大领导”说话来使某些具体条文发挥作用;
6) 等等,许许多多类似相关现象;
如果管理制度本身有问题,再强制执行、加强执行力,忽视基层的呼声和实际情况,我们热衷于通过坚决执行制度来实现全管理改进,不是南辕北辙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