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过得真快,春节说来就来了。说到春节,就让我想到除夕夜的素馅饺子。
在儿时的记忆中,进了腊月门,我就盼望过年,既有穿新衣服的自豪,也有提着灯笼看放鞭炮的喜悦。更主要的是,还能饱饱地吃上母亲精制的饺子。按照祖宗沿袭下来的传统,初一要吃素馅饺子。说是为了来年全家人素素静静、平平安安。现在想来,是那时候家里穷,吃不起肉馅饺子。
在老家,年三十包饺子是有讲究的,这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饺子要包成弯月形,边上的褶要捏细捏匀,意思是“捏福”。有的把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捏在一起,呈“元宝”形,象征着“金银满屋”。也有的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象征着“五谷丰登”。包好的饺子摆放也有讲究,由内向外一圈圈地摆放整齐,称作“圈福”。
吃罢年三十中午饭,下午就开始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包饺子时,母亲一般不让别人插手。就是姐姐们帮忙,她也是千叮咛万嘱咐,手要一定洗干净,以表示对过年的虔诚与重视。所以,大姐小心翼翼地剁馅,二姐认认真真地和面。调皮的哥哥总是爱偷偷摸摸柔软的面,被母亲看见可不得了,赶紧挡开他的手,然后,抓一把自家院子种的葵花子塞进哥哥兜里,撵他带我们一边玩去。这时候,哥哥就带领我与弟弟妹妹们高高兴兴地到一边分享去了。
年三十的饺子馅,母亲是用白菜和豆腐皮做主料,然后把泡好的粉条剁碎,再把姜与芫荽切成碎末放到馅里,用香油调馅。因而,那饺子香而不腻,闻着就让人馋得流口水。等到半夜十二点,街上的鞭炮一响,母亲就忙着下饺子。下饺子时,父亲烧火,烧火不能拉风箱,母亲说,各路神仙都来家过年,不能惊扰他们。为此,天黑前父亲就把好烧的芝麻秆棒子秸,抱到灶火台下准备好了。等把饺子煮熟,母亲先盛出几小碗,摆在小供桌上,烧纸,磕头,敬天地,敬财神与灶王爷。等所有的神仙都敬完,母亲才把我们叫起来吃饺子。
吃饺子前,要先给自己的长辈磕头拜年。然后母亲就小声叮嘱我们:打喷嚏时要冲墙打,不能冲着人,冲谁打喷嚏谁就来年倒霉或者身体不好。不能把饺子吃完,碗里要剩两个,表示来年有余粮。吃完第一碗不能说没了(其实不等我们吃完,母亲就把第二碗饺子放在我们跟前了),说吃没了就等于来年受穷。嘱咐完,我们才能吃饺子。我一边吃一边暗自数数儿,看自己能吃多少。老家有个说头,就是除夕夜谁吃的饺子多,来年谁就身体健康不生病,念书的孩子学习就好。而年三十的饺子包得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庄稼收成好。所以,我们家总是包很多饺子。这也是那个年代,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吧。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营养保健意识逐渐增强,饺子也不断被改变着“内涵”。在吃腻了山珍海味与鸡鸭鱼肉馅的饺子后,人们又想到清香爽口的素馅饺子。什么素三鲜啊,野菜粉条的,黄瓜鸡蛋等等,尽管变着样地做,可是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这可能就是老人们说的那句 “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吧。只有那除夕夜的素馅饺子,包裹了儿时深深的情愫,永远飘香在我记忆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