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rgba(96, 96, 96, 0.8)]Loaded: 28.04%
Picture-in-PicturePause[size=1em]Current Time 0:19
[size=1em]/
[size=1em]Duration 4:59
FullscreenMute[backcolor=rgba(115, 133, 159, 0.5)]
自动播放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元旦、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事关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事关节日平安祥和。她指出,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要做到“应接尽接”,提高加强针接种率。
新冠的第三个冬天已然来临,今冬明春,全球及国内疫情将如何发展?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疫情走势影响几何?我们何时能走出新冠大流行,疫苗该如何接种?
就上述相关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奥密克戎变异株等于贝塔+德尔塔
中国新闻周刊:最新在南非发现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担忧的变种”,你对这一毒株的传播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以及对于疫情走势的影响作何分析?
高福:病毒和人类关系,我经常打比方说像猫鼠游戏,新冠病毒和人类会彼此适应。在适应人类过程中,病毒不断发生变化。从病毒学来讲,出现奥密克戎这样的新病毒是正常现象。这一病毒要生存,就要不断寻找新宿主,使病毒一代代传下去。因此在演化过程中,病毒传播力肯定是会增强。
在奥密克戎出现之前,去年5月在南非还发现了贝塔变异株。从病毒测序来看,贝塔是当年出现的变异最大的病毒。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研究也表明,贝塔变异株的免疫逃逸是最为明显的,但毕竟我们通过打疫苗还能给公众提供一些保护。从免疫角度来看,贝塔毒株没能流行起来,是其传播力和适应性不好。
而这次奥密克戎,正好是贝塔+德尔塔,具有贝塔的免疫逃逸能力,而其传播力又像德尔塔。从目前判断来看,疫苗还是管用的,但效力在衰减。这就是为什么测序一出来,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多个国家都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比如说已经开放的一些国家又临时关闭国门,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一病毒到底有多大影响。
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一病毒具体威力,还要再观察一两周,看其能不能取代德尔塔。总的来说,从病毒学角度,病毒为了求生存,为了能活下去,其致病力减弱。这也是病毒和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才说奥密克戎的出现,会导致疫苗保护效果降低,将是怎样的程度?
高福:具体什么程度,现在难以判断。就贝塔毒株而言,依据实验室数据及不同疫苗应对贝塔病毒保护效果,与原型株或阿尔法变异株相比,保护效果会有所降低。由于贝塔病毒并没有在真实世界中流行起来,所以我们无法准确评估其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另一方面,不排除我们在担心奥密克戎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可能在传播力增强的同时,丢掉一部分免疫逃逸特性。
但从疾病防控角度,这一病毒无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新冠病毒,现有疫苗对其都还有一定保护,还是建议大家把疫苗打起来。我一直呼吁疫苗要全球共享,如果世界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
今冬明春还要坚持“动态清零”
中国新闻周刊:从国庆后至今,国内输入性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天,国内以及世界的疫情走势会如何?新冠疫情何时会终结、大流行的结局是什么?
高福:首先看国际大形势,我们一开始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疫苗打下去疫情可能会缓和,现在看来没有。这是由于出现了突破感染,疫苗保护效果大打折扣所致。但毕竟,疫苗在防重症、防死亡、防住院,减轻疾病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现在疫情形势判断,今冬明春我们“动态清零”政策还要继续执行,即肯定还会有输入性病例,并在当地引发社区传播。我们这一政策目前不能变。
至于新冠疫情什么时候终结,没有人能拍脑袋预测。百年前1918年大流感,持续了三年半。病毒作为一个生物,也有其自然规律。
我一直在呼吁大家打疫苗。有一个词叫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疫苗犹豫是全球性问题,关键并不是我们研发了多少疫苗,而是真正打下去多少疫苗。要预测疫情结束,疫苗接种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动态清零”政策,也为我们国家疫苗、药物准备及走向市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能让我们公众的心理有个准备过程。当我们把疫苗打下去,如果新冠病毒依然存在,就要接受和病毒共存。如果走到这一步,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理论上异源接种效果更好
中国新闻周刊:从去年6月,疫苗在国内高风险人群中紧急使用,到如今民众大范围接种疫苗,已有一年多时间。从疫苗的效果来看,哪种显示出更明显优势?
高福:就当前来讲,我们全世界对疫苗都是饱和式研发,所有路线齐上阵。假设某一种疫苗更有优势,我们也还没有到有足够某种疫苗,只使用这一疫苗的阶段。从风险和收益平衡来讲,目前疫苗都很好,对于大家都是获利的。但未来,会选出最好或者最佳的方案给民众使用,这需要时间。
从免疫学基本理论来讲,疫苗接种要“少量多次,异源接种”。“少量多次”符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这也是为什么要打加强针的原因。而“异源接种”,从理论上来讲,以A疫苗作为初级免疫,再接种B疫苗加强,比“AA”“BB”的接种方案效果要好。
中国新闻周刊:国内已有了异源接种的安排和计划了吗?
高福:现在已经在探讨,如果有疫苗的情况下,也不拒绝或者不反对大家去打不同的疫苗。一些关于异源接种的临床试验结果已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复旦大学张文宏教授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的论文表明,用不同疫苗打加强针效果很好。
我们实验室的小鼠动物模型也发现,异源接种或者说序贯免疫比同源接种收益要提高几倍,但这样的科学成果需要实践和时间去验证,科学发现到生活中实际使用还有一定距离。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每年我们是否都要去打加强针?
高福:未来是否要像应对流感一样每年打疫苗,从现在来看,打了新冠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在半年到一年间,衰减很快。但衰减到什么程度,疫苗就失效,我们现在还没有结论出来,还需要真实世界的研究观察。
中国新闻周刊:截至目前,国内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过11亿,相当于78%的民众都完成了全程接种,预计年底疫苗接种率达到 80%。从你的分析来看,我们群体免疫形成效果如何?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时候疫情防控政策会相应调整?
高福:不同病毒,要根据其R0值(基本传染数)来确定免疫人群的占比。我们认为,对于新冠病毒来说,接种疫苗比例要在85%以上。目前还没有达到阻断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百分比,另外还有突破感染现象存在。
我们现在号召大家要把加强针打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不是中国人打了多少疫苗,而要看全世界打了多少疫苗,真正的群体免疫是要建立起全球的群体免疫,不是某个国家的群体免疫,广大民众一定要认识到这点。
我们的防疫政策会根据疫情态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动态调整。疫情防控过程措施中,大家都要坚持科学精准防控,从目前来看,我们仍然要做好三大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疫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