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显示,济南位列第14位,且从北方城市的排名来看,济南排名第三,排在济南前面的只有北京、天津,前20强中紧随其后的是青岛、郑州、西安。
这次有关济南的排名,有点出人意料。毕竟从2022年城市GDP来看,青岛GDP为14920.75亿元,郑州 GDP为12934.7亿元,而济南GDP则是12027.5亿元。虽然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不再片面追求GDP,但不可否认的是,GDP一直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济南的排名是否名实相符?“北方第三城”争夺战又将花落谁家?
为什么是济南?
华顿经济研究院已经连续9年编制发布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2015年,济南排名第20位,到今年跃居第14位,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济南,是一座悄悄崛起的城市。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公布了国内38个核心城市企业的招聘薪酬水平。济南以平均薪酬9482元、中位数7620元,排名为第18位,在北方上榜城市中排名第2,仅在北京之后。
近年来,济南的薪酬水平持续上涨,源于其精心培育的一批高精尖的产业与企业,这为济南提供了更多的高薪岗位。作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首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名列第13位。目前,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备案共71家,组建科研团队200余个、吸纳青年科研人员5300余人。
济南汇聚的国家顶尖科研机构和科研型企业也令人震惊,例如,齐鲁中科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院、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科(山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有限公司、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
济南,还是一座不断给人惊喜的城市。
如果不是今年5月在济南召开的2023世界激光产业大会,谁会想到,济南激光装备出口产值已居全国第一。目前,济南拥有激光企业320多家,产业规模达150亿元,更重要的是,济南有一批全球领先的激光企业,诸如邦德激光、金威刻、森峰激光,其营收规模均居国内前十位。
今年6月,济南举办了中国(济南)透明质酸产业大会,会上人们才了解到,目前,济南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基地,年销售透明质酸300余吨,占世界透明质酸市场份额的40%以上,占全国份额70%以上。同时,济南透明质酸产业还成立了由医美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发起的协同创新联盟,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医美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投资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攻克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改革热度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济南市以72.46分排名首位。持续领跑“改革热度”的济南,折射出其城市发展的决心与速度。如今,济南拥有足够的实力角逐“北方第三城”,辐射、带动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青岛如何守稳“北方第三城”?
2022年北方城市GDP十强,分别是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烟台、唐山、徐州、大连。GDP反映了一座城市的造富能力,从GDP排名与数值来看,可以与青岛角逐“北方第三城”的城市是郑州、济南、西安。
虽然在GDP排名上,青岛略胜一筹,但在能更准确反映城市真实家底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等数据方面,西安、郑州、济南都排在青岛前面。
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座城市的吸金及留富能力。比如北京,其吸金能力是绝对的全国第一,2022年高达21.86万亿。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京作为首都,各大央企、金融总部乃至证交所聚集在此,因而形成强大的资金能力。
2022年青岛的资金总量为24993亿元,西安是31428亿元,郑州是29417亿元,济南是25941亿元,三者在资金总量上,与青岛的差值分别为6345、4424、948亿元,差距明显。
再看常住人口排名,一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可以反映该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2021年北方常住人口十强城市,北京、天津、西安位列前三,郑州第四,第五到第十位是石家庄、临沂、青岛、哈尔滨、潍坊、济南。
综上,青岛、西安、郑州、济南似乎都有资格争做“北方第三城”,压力给到了青岛。
事实上,青岛的高光时刻可以追溯至2008年,当年青岛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9,现在发展势头正盛的武汉、宁波,当时均被青岛实力碾压。此后,青岛GDP在全国的排名被武汉、南京、宁波等城市赶超。2022年,青岛GDP在全国排名13位。这座以制造业立市,培育过闻名全国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的青岛,遇到了发展瓶颈。
有专家分析过,青岛被赶超的原因在于制造业支撑作用减弱。2007年,山东提出“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自此,青岛的发展重心逐步转向服务业,二产占比从50%一路降至35%,三产占比从43%升至62%。
郑州的崛起,离不开富士康及其背后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西安的发展,离不开隆基绿能、
特变电工等为代表的光伏产业。这些城市的崛起,无一例外都依托于制造业。所以,回归制造业的初心,可能才是青岛突破发展瓶颈的正确方式。
可喜的是,2021年,制造业再一次出现在青岛五年规划《纲要》中,并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出了“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的指标,锚定了重塑青岛制造的发展方向。
未来,青岛要保持“北方第三城”的地位并争取成为“北方第二城”,需要回归制造业发展的初心,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以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城市之争的“鲶鱼效应”
观察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会发现,前十强的北方城市只有排名第一的北京和吊车尾的天津,第2至第9位均是南方城市。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在这张榜单中也有所体现。
有一项数据,可以更直观展现我国南北方经济逐渐扩大的趋势,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比下降,从2001年的41.76%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38.6%;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比增长,从2001年的58.24%增长至2018年上半年的61.4%。
无论是争夺“北方第三城”,抑或是振兴东北战略,都会为北方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北方经济的提振与发展,对进一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具有积极的意义。
细想一下,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争夺“北方第三城”,它们会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场争夺战的展开,不仅推动了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
未来,希望通过加强制造业的发展、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措施,北方地区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吸附力,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缩小南北经济的差距,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原标题:济南,下一个“北方第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