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地现“死亡咖啡馆”,参与者:意在生命教育,背后是“情绪价值”的新切口
据齐鲁壹点3月14日报道,上海开出殡葬主题咖啡馆,店里摆着寿衣、骨灰盒,白事管家兼职咖啡师。店方表示,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地方,能让我们来聊一聊生死话题,在这里,你可以和别人畅谈生命的死亡,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
(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另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上海这家“死亡咖啡馆”,推出的咖啡也是“人生4味”,而且,这里的咖啡不收钱。
据了解,这家“死亡咖啡馆”经营者是一群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主理人所在的殡葬公司成立于2017年,至今已在上海开出8家门店。考虑到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咖啡店在开业前期没怎么宣传,只在小红书上发了几篇笔记,却吸引了不少人到店打卡。还有热心网友指路:“边上就是宝兴殡仪馆,走路就到了。”
这家咖啡馆主要经营殡葬方面的生意,咖啡不收钱。主理人说:“来店里的人,有对殡葬行业感兴趣的,有想聊聊生死话题的,也有单纯猎奇想要来拍照打卡的。只要来了,我们都愿意请他/她喝一杯咖啡。”
“死亡咖啡馆”意在生命教育
“死亡咖啡馆”,听起来“暗黑”,却获得了一些年轻人的追捧。
“和咖友们一起聊了生死话题,也唱了歌,做了游戏。”武汉的Ice从事教育行业。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武汉也有这样的“死亡咖啡馆”,前不久他曾前往武昌昙华林参加过一次“死亡咖啡馆”线下活动,他递给记者一张“死亡咖啡馆”的卡片建议道:“有空的时候你也可以参加,也许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
Ice参加“死亡咖啡馆”活动(受访者供图)
其实,武汉有个女孩三四年前就经营过“死亡咖啡馆”并举办相关活动。她曾将咖啡馆装修成白色调主题,照片墙、吧台上有爱心捐赠箱,还设计了一款致敬奥地利“人骨教堂”的甜品。后来,咖啡馆倒闭了,但活动得以延续。“我们不保证活动能起到疗愈的作用,也不是知识性的指导,只提供一个安全的场域让大家平等地交流,共同去探讨。”这个女孩接受采访时说。
在黄佳宁(化名)看来,“死亡咖啡馆”更多的作用,是唤醒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她是重庆地区的一名“死亡咖啡馆”活动主理人,从2020年举办第一场活动至今,她发起过20多场活动。黄佳宁今年40岁,是一名医疗行业从业者。业余时间,她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在“聊生死”这件事上,她的微信签名写着“生死教育的践行者”。她发现,人内心对死亡有深层的恐惧。在“死亡咖啡馆”,人们互相学习关于死亡和生命的价值观,然后思考“我要怎么去活”。
兴起的背后是情绪价值的新切口
“死亡咖啡馆”的概念,由瑞士社会学家在2004年提出,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第一场“死亡咖啡馆”线下活动:一群人聚在一起,边喝咖啡,边自由表达对死亡的见闻和感受。这种活动形式在全球十多个国家都有,国内也有类似线下活动。
对于国人来讲,死亡自古以来就是个沉重的话题,它真的可以和咖啡混搭吗?
三年前,刚进入殡葬行业的小琳,尽管有开一家“死亡咖啡馆”的想法,却并不认为是个好时机。
然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主流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殡葬话题的影视剧,比如《人生大事》等,都引发了热议。
殡葬行业走进大众视野,年轻人对死亡话题的接受度和关注度变高。加之上海的咖啡文化浓厚,小琳认为现在是开“死亡咖啡馆”的合适时机。
总的来说,“死亡咖啡馆”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启示:年轻人的情绪和关注点可能很小众,但这一部分小众需求里同样蕴藏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