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首善之区”民生乐章2024-12-08 20:43:04央广网
[color=rgb(245, 67, 67) !important]287人参与[color=rgb(245, 67, 67) !important]8评论
[backcolor=rgba(96, 96, 96, 0.8)]Loaded: 17.06%
Picture-in-PicturePause[size=1em]Current Time 0:28
[size=1em]/
[size=1em]Duration 5:05
FullscreenMute[backcolor=rgba(115, 133, 159, 0.5)]
自动播放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快请进,来瞧瞧我的‘新生活’!”当记者来到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居民丁淑凤家门口,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详细介绍她家在改造后的北京“最美院落”里的便利生活。这一切的变化,源于近年来北京对老城区的精心改造。 2014年2月和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北京的胡同。在雨儿胡同,总书记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前门东区草厂胡同(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老北京院落的标配天棚、鱼缸、石榴树,这些元素在我家小院改造中都一一实现了。”丁淑凤表示,小院改造后保留了胡同的特色,留下了城市记忆,也留下了儿时记忆。从2017年起,北京先后开展两个轮次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4000余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留住城市记忆和胡同里的味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老城的肌理和底色,被称为北京的魂,也是这座古城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丁淑凤居住的草厂社区,位于前门街道,从西到东整齐排列着10条胡同,这不仅是北京少有的南北走向的胡同,也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区之一。 草厂社区胡同群(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今年67岁的丁淑凤,已在草厂四条胡同居住了16年。她回忆说,刚搬来的那几年,在胡同生活可没有现在这么惬意,“地面坑洼不平,路边堆满杂物,到处是私搭乱拉的电线,密密麻麻跟蜘蛛网似的。”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北京开始以“绣花”功夫推动胡同街巷恢复肌理。草厂社区随即启动整治工作,涵盖保护胡同风貌、实现雨污分流、架空线入地、拆除违建及景观提升等方面。 草厂地区街面因此焕然一新。丁淑凤指着胡同里的建筑介绍道:“你看,墙面是青砖,地面是花岗岩。门窗、椽子等都是按照过去的讲究修复和更换的。就连胡同里的路灯,也是用老木头做的灯杆。” 胡同街巷变美后,2020年东城区又启动“最美院落”治理。在不影响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影响胡同院内生活、环境、秩序等问题,让居民生活更宜居的同时,延续文脉,留住老北京胡同院儿的韵味。 “我家是第一批报名的。”丁淑凤介绍,她向负责改造的设计师表达了作为老北京人对胡同小院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向往。出乎意料的是,设计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不久之后便帮她实现了这一心愿。 丁淑凤在自家小院里抖空竹(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丁淑凤家单调的长条形院落变为移步换景的雅致空间。院落上空,一排木制葡萄藤架从灰瓦屋檐向外延展,连接着特意打造的晾衣架。藤架下方,是花岗岩石桌石凳和一小块空地。“一有空我们就叫上街坊朋友,来院里吃饭、喝茶。平时小孩也能在这儿跳绳、踢毽子。”丁淑凤介绍说。 除了院子,丁淑凤家里也大变样。“刷”指纹锁就能开门,40来平方米的小屋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师还给她家添了个LOFT,一楼女儿、女婿和孙女有了书房,二楼是孩子们的卧室。客厅里,只要轻轻一按遥控器,一个巨大的投影仪幕布缓缓降下来,一家人围坐一起看电视,别提多温馨了。 丁淑凤(左)入户宣传防火知识(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丁淑凤还有一个身份——“小巷管家”。虽然现在胡同里有了保安,不用像之前那样每日巡逻、事无巨细地管理,但十多年来,她依然习惯每天到胡同里逛一逛,和老居民们聊聊天,询问生活近况,听听家长里短。她很享受这份邻里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还有胡同里独有的温情与烟火气。 小院议事厅:居民的事居民定 在草厂四条胡同南侧的44号院内,有一处全国闻名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小院议事厅”。63岁的社区居民李彩仙,是这个议事厅的“厅长”。 虽然已经退休,但最近李彩仙特别忙。李彩仙说:“有一处电动自行车车棚进行改造,正在与居民协商,争取把车棚能够尽快建起来。” 住在一个院里的人,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那怎么才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李彩仙介绍,2012年,“小院议事厅”应运而生,将社区内大事小情和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全部纳入,居民们坐在一起,一块儿想办法、出主意。如今,“小院议事厅”已经成为院里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窗口。 草厂社区居民在“小院议事厅”议事(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院议事厅’考察。听了我们的汇报后,总书记非常高兴。他指出,设立‘小院议事厅’,‘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李彩仙参加了当时的汇报,对5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胡同里面的公共空间小,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建停车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彩仙向记者分享了她们通过“小院议事厅”,建立草厂社区第一个停车棚的故事。 2022年12月,有居民反映胡同里非机动车停放无序,还面临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充电贵”的麻烦事。草厂社区听取居民意见后,打算在胡同选址建设具有充电功能的停车棚,通过“小院议事厅”,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共同讨论建设车棚的具体事项。 “建车棚,管理得跟上,不能让弃用的车子长时间占着空间”“还要配建充电桩,室外乱接电线充电有安全隐患”……10多名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现场气氛热烈。 老胡同,新生活(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经过多次的“小院议事”,选址和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征得居民同意成为李彩仙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搭这个干嘛?怎么不给我搭一健身房啊?”李彩仙回忆,家住车棚选址地附近的一名居民非常抗拒,他没有电动车,也没有停放和充电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