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170|回复: 2

中石油大连安全事故一年盘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5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化新网讯  编者按  大连,美丽的东北海滨城市,以2050万吨/年的规模成为我国重要的炼油基地。从去年7月至今,短短13个月内,这个炼油基地接连发生了4次爆炸起火事故,震惊了全社会。更让人感到诡异的是,其中有两起事故是发生在同一装置上,有两起事故是发生在相隔1年的同一天。为何会在同一块石头上摔几次跟头,而且摔得如此之惨,如此之相似?是纯属偶然,还是暴露出中国炼油产业深层次的问题?除了事故本身还有许多疑点至今无法解释外,事故之后的各方反应也值得人们深思。许多业内人士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各自的分析。这些分析尽管并不是最终结论,但对于与炼油产业密切相关的化工产业来说,既是提醒,也是警示。

事故1 “7·16”爆炸泄漏事故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油罐区发生爆炸,1500吨原油流入海洋。图为当地渔民在清理石油。 (CFP 供图)



  时间: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

  事件:大连新港油罐区一条输油管道爆裂引发爆炸,并引燃103号油罐。

  现场:油管爆炸后,随着原油泄漏流淌,火舌以极快速度蔓延扩大,火势曾一度直逼旁边存储易燃易爆、剧毒的二甲苯罐区。在被烧的10万立方米油罐周围,还有20多个同样级别的储油罐,中间相距不超过10米。大火燃烧了15小时,15个小时内,现场发生了至少6次爆炸,使火情反复出现,火势最高达七八层楼高。

  救援:这次扑救过程中,大连市消防部门打完了所有存储的消防泡沫,又从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紧急调运400多吨泡沫到达现场。最终,辽宁省14个市和4个企业消防队的338辆消防车,以及2000多名消防官兵经15个小时扑救将大火扑灭。4艘海事执法船在现场监控油污情况、布设围油栏;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专业救助船、大连港14艘消防拖轮和1艘消防艇在起火海域铺设围油栏、喷洒消防泡沫,以控制海上火势和原油污染。交通运输部还协调河北、天津、山东海事局调集围油栏、消油剂、吸油毡等清污设备火速支援大连。

  损失估计:事后官方数据显示,至少1500吨原油流入海洋。中国海监船7月19日监视结果显示,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千米,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12平方千米,一般污染海域约为52平方千米。此次事故还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给当地的渔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带来巨大影响。大连市旅游局的王处长曾表示,旅游业整体损失超过10亿元也不为过。至于清污费,保守估计也有10亿元之巨,渔业以及环境长久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在大连召开的一次溢油应急会议上坦言,“7·16”事故对大连海洋生态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不可低估”。

  此外,25岁的消防战士张良进入海里清理浮艇泵时,不幸被巨浪吞没牺牲。

  原因:2010年7月23日,国家安监总局发布通报,通报确认的事故责任包括:事故单位对加入的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制定安全作业规程;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

  中石油在2010年8月的中石油安全环保工作会议上宣布,负责加注脱硫剂的公司现场操作不规范是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但直到现在,一直未见官方调查结果。

  处理结果:“7·16”事故发生后,中石油在大连石化分公司召开了抢险救援表彰大会。在表彰会上,有9个单位和197人分别被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相关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这次事故给大连污染海域造成的生态危害,可能持续10年左右。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食物链,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

  大连市长李万才:如果火势蔓延,危及大连的不仅是原油油罐,因为紧邻大连港南海罐区的是液体码头罐区,一旦液体码头失火,仅剧毒就有可能导致上百万人死于非命,大连及其周边的渤海湾区域将遭遇巨大灾难。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延伟:事发当日,利比亚籍油轮“宇宙宝石”号开始向国际储运公司罐区卸油。由于“宇宙宝石”号油轮运送的是来自委内瑞拉的30万吨超重油,属高含硫原油,含硫量达4%。因该品种原油硫、酸含量及黏度相对较高,卸载原油时需要大量添加脱硫剂。随后,卸油停止。但显然,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脱硫剂的作业仍在继续。当日18时8分,靠近注入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爆炸。原油脱硫剂是一种强氧化剂,非常不稳定。一旦出现条件的变化,非常容易爆炸。如果已经停止了输油,而进一步添加脱硫剂,脱硫剂已经不能进行反应,致使管道中脱硫剂的浓度不断加大,条件便产生了质变,从而引发爆炸。

事故2“10·24”油罐起火事故

2010年10月24日,大连新港区103号罐再次发生火情。图为消防队员正在救援。 (新华社 供图)



  时间:2010年10月24日16时10分

  事件:大连新港油罐区103号油罐再次起火。

  现场:事故现场烟雾迷漫,气味呛人。当地的很多居民纷纷离家而逃。

  救援:事故发生后,大连市出动370余名消防官兵、70余辆消防车实施救援灭火。经近9个小时的奋力扑救,大火于次日凌晨被扑灭。

  损失估计:当天夜里,负责103罐体拆除工作的中石油辽河油田建设集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石油辽河油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李明辉表示,这次的火灾不会对海上造成任何一点点的影响。

  原因:中石油辽河油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李明辉在发布会上表示,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是该集团施工人员对103号罐体拆除作业时,不慎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发生燃烧。

  处理结果:未见公布。

  相关分析:

  现场知情者:起火的是7月16日发生爆炸的103号油罐,事发前103号罐正在被拆解,可能是在清理罐底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不慎点燃了罐里的剩油发生火灾。

  中石油辽河油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李明辉:起火可能是高凝固点的一些原油的残渣。在拆除的过程中,可能就是有些火花、或者是什么其他一些,就造成再次复燃着火。因为拆除的装置直径达80米,所以肯定要用明火作业。拆除是高风险的,我们也花1个多月时间做了预案,包括一步一步地去审查它,怎么去拆它,特别是这个浮仓,整个浮仓的计划我们计划了3周。但是还是发生了事故,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国内某石油专家:中石油一年内,在大连同一地方连发两起火灾事故,说明该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诸多隐患。一个消防重地重复发生火灾发人深省,消防安全之弦应该真正绷紧,不容须臾松懈。

事故3 “7·16”装置起火事故


2011年7月16日,大连石化蒸馏装置泄漏起火。(新华社 供图)



  时间:2011年7月16日14时25分

  事件:大连石化厂区内刚刚检修了半个月的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着火。

  现场:在场的工人听到了两声沉闷的闪爆。闪爆威力虽然不大,但一方面撕裂了散热器中密封的油管,另一方面提供了引燃油品的火星。油管中的油源源不断向下倾泻,火势迅速从上向下蔓延,搭建整体建筑的钢筋和钢板在高温下没挺多久就发生倒塌。

  救援:火情发生后,30多辆消防车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灭火作业。数十辆从甘井子区园林处调集的送水车停在路边,实施紧急支援。大火燃烧了5个多小时之后被全部扑灭。

  损失估计:火灾致使该厂1000万吨炼油装置停产。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此前的同类事故处理一直保持沉默相比,此次大火扑灭后,中石油在第一时间对外表态,“监测表明,未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未发生次生事故”。环保部门也监测表明,事故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此外,火灾发生的次日,大连石化员工张峥在清理火灾现场时从高处跌落身亡。

  原因:2011年7月18日,大连市安监局副局长孙本强表示,大连石化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处理结果:未见公布。

  相关分析:

  中石油内部人士: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只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或许并不在此,事故原因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大连石化此次发生火灾的常减压蒸馏装置是原油炼制的第一道工序,原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这些油有的经调和、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绝大部分是下游加工装置的原料。因此,常减压蒸馏又被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大连石化一个日加工能力200800桶的原油蒸馏装置因停产检修关闭至6月底,每日20万桶炼油装置结束检修,刚刚于7月初重启,不到20天就发生了火灾。

  大连市安监局参与调查人员:引发火灾的是装置3层的换热器的法兰可能漏油了,在两次不大的闪爆后就着了。导致火灾的原因不外乎3方面,检修问题、操作问题和设备问题。前两者很可能被排除。首先,检修之后要有验收环节,既然已经恢复生产了,说明检修没有问题;其次,操作方面未发现违规,而且操作部门此前已经按照流程操作了3年,上岗的也都是老员工。按照这一逻辑,设备问题可能将被列为主要原因。但事故现场已经很难拿到确凿的证据——高温之下,换热器等设备基本上已经烧化了。

  国家安监总局相关人士:我们已将一年前的“7·16”事故调查报告上报。这次调查一旦出炉,招致的将是连锁反应。且不说谁是责任方,你想,今年刚发生的事故报告都出来了,去年已经发生一年的报告为什么不公布?接二连三地出事,起码暴露出管理存在问题。

事故4“8·29”储罐起火事故


2011年8月29日,大连石化火灾后的现场航拍图,烧过的柴油罐表面漆黑。(CFP 供图)



  时间:2011年8月29日10时6分

  事件:大连石化875号柴油储罐起火。

  现场:该油罐装有800多吨柴油,足足燃烧了3个多小时,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爆炸发生后,引发大火并伴有浓浓的黑烟。有目击者称,在大连港内就能看到浓烟,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还有目击者称火苗蹿起30多米高。

  救援:大连市随即启动应急预案。远在北京的公安部紧急调集65辆消防车、组织296名消防官兵全力救援。消防官兵一边扑救起火油罐,一边对附近另外3个油罐进行监护,并从中抽走储存的柴油。大火在3个多小时之后被扑灭。交警还对沿路实行了交通管制。

  损失估计:大火被扑灭后,大连市有关方面紧急表示,由于采取了“水的应急三级防控”等环保措施,扑灭大火所用的消防水全部排入应急池中,未流入大海。根据环保监测,事故现场附近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未超过国家相关环保标准。

  原因:截至目前,未见公布。

  处理结果:8月30日下午,大连石化公司召开干部大会,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宣布集团公司决定,免去蒋凡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职务,调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冷胜军任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成立集团公司事故调查组,在国家安监总局指导下,配合大连市事故调查组,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做更深层次的事故分析,尽快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完善防范措施。

  相关分析:

  事故现场知情者:火灾起因可能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引发起火爆炸。由于着火的柴油罐处于公司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航空煤油的罐体,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扑救非常及时,没有蔓延。起火油罐内储存柴油约800吨,事故罐区内还有另外3台油罐存有柴油,在扑救起火油罐的同时进行消防监护和撤油作业。事故产生的污水已回收至事故缓冲池,没有流入海中。

  大连石化公司内部一名技术人员:性质差不多的事故,咋会如此密集发生?我们都不是很理解,就更难怪公众感到震惊了!偶尔发生一次或许还算意外,如此密集发生,显然有深刻的原因需要检讨和反思。
发表于 2011-9-19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事故发生后原因未查清,事故责任人也未受到处分,相关事故人员是否进行安全在教育业不知道,这样的事故处理不导致二次事故才怪!
发表于 2011-9-30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其中的部分事故。。。。全国的呢?会有多少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6-23 1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