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地震对人的伤害包括直接灾难对人的伤害和继发灾难对人的伤害,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20世纪以来,全球约有260万人死于地震,占各种自然灾难死亡总人数的58%;而受伤人数可达死亡人数的3倍;经济损失达两千多亿美元。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古特拉斯地震带交汇部位,活动性构成造明显,有史以来就是地震频发的国家。我国46%的城市及许多重要大工程设施分布在地震带上,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因地震死亡的有四十多万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破坏范围超过8000平方公里,使一个有百年历史和百万人口的城市毁于一旦,死亡24.2万人,重伤7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1988年我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37次,超过年平均频次近一倍,尤其是青海省唐古拉、云南省澜沧-耿马地震都在7级以上。1989年山西省大同市以东又发生6.1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 2.伤害 (1)地震时建筑物破坏对人的伤害:一般来说,地震初期人员的死亡,98%以上是由于房屋破坏倒塌直接造成的。不同形式的倒塌体,对人的伤害效应不同。①瓦砾堆倒塌体:房屋承重结构完全破坏,墙体酥裂,屋盖和楼板破碎,散落成堆。处在这种倒塌体中的人员往往受到倒塌落构件的猛烈砸击、压埋。②叠层式倒塌体:这类倒塌形式的伤亡率极高。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时,近千名患者和医务人员葬身其中。③边沿瓦砾堆:主要是由毁坏了的建筑构件和破碎的家具构成,主要对由屋内外逃人员或人施以砸击式的伤害,有时也将遇难者压埋,但一般较浅,易施救。 在农村,特别是在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老旧居住建筑,多为土坯墙或劣土墙房屋,由于屋顶矮、构件轻,砸压伤害可不十分严重。但厚灰(泥)顶、土墙散落,压埋密实,窒息死亡比例较高。许多山区农村的老旧房屋,多以当地毛石为墙体材料,屋顶为瓦顶或草泥顶,墙体为泥浆砌筑,屋内缺少梁柱支撑,地震时就会塌落成乱石堆。这种倒塌形式最重要的伤害是石墙倒塌对人体的砸击。在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是典型的旧有居民。发生大面积滑坡时,崖窑将完全破坏,或被黄土滑坡埋掉,最主要的危险是窒息死亡,且极难于进行抢救。 (2)地震继发灾难对人的伤害:地震继发灾害对人的伤害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由于地震继发火灾引起烧伤;继发毒物泄逸引起中毒;继发放射性物质泄漏引起辐射伤害或灼伤;继发水灾引起淹溺等。地震对工矿区的破坏,伤员可同时遭受砸击伤、挤压伤、烧伤、化学中毒;矿井遭受水淹时,人员可受到砸击和淹溺等。 地震破坏间接造成的伤害,还有因地震引起恐慌盲目跳楼或外逃时造成的摔伤或被坠落物砸伤引起。大地震发生时,突然剧烈震撼和房倒屋塌的恐怖景象,还常使某些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人群发生意外疾患或者死亡。根据记载,有突患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障碍的,也有猝死的病例。 3.伤情特点 ①骨折伤多。据统计,地震引起骨折的占总致伤人数的50%~60%,其中以四肢骨折较多,占总致伤人数的35%~40%。下肢多余上肢,可能与下肢较长、受伤较多有关。四肢骨折中以闭合性骨折为主,横断和粉碎性骨折较多,螺旋及斜形骨折较少,这可能与地震的致伤作用物有关。②骨盆及胸部伤较多。骨盆骨折类型与卧位姿势有关,受伤姿势以侧位受砸者最多。胸部伤占总致伤人数的10%~15%,包括胸部软组织伤、肋骨骨折、胸骨骨折,并可合并血胸、气胸、湿肺、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特点为伤情重、并发症多、多发性肋骨骨折多、复合伤多。③脊柱骨折及截瘫多。脊柱骨折以胸腰段居多,占4/5,绝大多数为粉碎性骨折及脱位,其中有1/3发生截瘫,可能与运送过程中搬运不当有关。④四肢神经伤多。这与大面积的挤压有关,以腓总神经最多见,其次是臂丛神经、桡神经,大多数能恢复。⑤软组织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多。这与受压时间较长有关,筋膜间隙综合征及挤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4.急救与自救 (1)震后最迫切的任务是对大量被埋压人员实施紧急挖掘,就地急救,争取尽快地脱险。然而由于道路和交通被瓦砾和塌落的广告牌、装饰物、电线杆等所阻塞,救援人员、车辆、设备难于开进;通讯中断;供水、供电中断;同时还可能有继发性灾害和频繁的余震,这些既增加了抢救工作的难度,又使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面临伤害的危险。同时由于医务卫生设施的破坏和医务人员的减员,也给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地震灾害的抢救工作初期,必须有组织地建立起现场指挥系统。掌握灾情和人员的伤亡分布情况,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要紧紧依靠当地驻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实施以抢救伤员为重点的医疗救护和保障工作。要优先抢挖、抢救被埋压医务人员,在重灾现场建立临时包扎点、急救站;对有条件恢复的医疗机构采取应急恢复措施,挖掘和清理药品、器材。在外援医疗队伍到达后,合理调度医疗卫生力量,全面展开现场抢救、救护与救治工作。在车站、码头、机场、广场和适宜地点,建立医疗站或野战医院,收治一线运来的伤员,并及时组织后送。 (2)广泛开展群众性自救与互救工作: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是灾区群众性的自发、自觉的救助行动。它的成效在于能赢得伤员治疗的有利时机。驻灾区部队是自救互助的中坚力量,因为部队在震后能迅速恢复战斗力,及时营救群众,组织群众进行自救、互救。脱险后的各是自救、互救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救灾实践表明,有组织的自救能使大家的自发行动,成为自觉、持久进行的救助工作。在大体查明人员被埋情况后,应立即组织骨干力量,建立抢救小组,就近分片展开,先挖后救结合,按抢挖、急救、运送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抢救工作效率。 受过急救技术训练的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应及时跟随自救互助组织对被救出的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如对窒息者进行人工呼吸;对出血性创伤进行止血;对四肢骨折伤员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皮、手杖或硬纸板等均可作为临时固定器材,期长短以固定住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准。 群众性自救与互救还应注意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可通过被埋人员亲属、邻里的帮助,迅速判断、查明被埋者的位置,然后进行抢救。根据被埋者的呼喊、呻呤,敲击器物的声响及露在瓦砾堆外的肢体、留下的血迹初步判定被埋压的位置;依房屋结构类型、位置及其倒塌破坏的形式、地震发生时刻(昼、夜),判断门窗、床(炕)、坚实家具等的位置以判断室内人员被埋的地点,今而位置。救人时首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以准确、轻巧、快捷的动作,使头部暴露,清除口鼻内的灰土和异物,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及时施行人工呼吸,为尽快地抢救更多的被埋人员,当已确定所有伤员的位置后,依次使其头、胸、腹部暴露,使其可自行脱险。凡伤员不能自行挣脱出来的,不应强拉硬拽,抢扒露出全身,应查明伤情,进行急救、包扎、固定后,迅速采取适宜方式搬运至医疗站或转运至医院。 5.地震前后的自我保护 (1)一旦出现轻微震动,就可能是大地震的预兆,要密切关注自然环境中种种生物的反常行为,要时刻随身携带收音机并留心收听电台、电视台的地震预报。 (2)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房间内,这时切勿立即跑到街上去。因为每次震动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第一次震动过后,随时有可能再次震动。如果往外跑,也许刚跑出,也许还没跑出,第二次震动就开始了,于是就有被崩塌房屋压死的可能。如果非跑出去不可,就要以极快的速度,在头上举起一块木板或一口锅以防突然掉下的砖块等物砸到头上,切勿走进不抗震的楼房,以防楼房受震后倒塌而被砸伤或压死。 (3)切断电源,熄灭烟火。在房内要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震碎容易伤人。应躲在坚固的床或桌子下面、立柜旁、门框旁,最好是在有自来水管的墙角。靠近自来水管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水管中可能会有水或震出来一些水,水对维持生命是第一重要的物质;二是一旦房屋塌下,自己埋在里头,只要一息尚存,就可通过敲打水管发出求救信号,外界救援人员只要获悉哪怕是微弱的敲击声,就会判断出何处有人生存待救。 (4)被压塌在房屋内怎样发出求救信号呢?这一点非常重要。被压埋的人,要静候少动,对自己能摸索到的周围环境做一个了解:有无水源、有无水管、有无侥幸滚来的食物等。当传来锤子、钢钎的敲击声,说明有救援人员,要及时敲击水管,开大收音机的音量,为救援人员提供信息。同时受伤人员自身也要有获救的坚定信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5)地震时如果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电线杆、树,不要躲进地窖、地下通道口,这些都是危险之地。要跑到空地上去,并躺在地上。如果在街道上、小巷内,一时跑不到空旷地带,不如躲到一个大门框旁。如在汽车上,应停车,俯下身来,尽可能是身体低于座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