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旅行,尤其是跨国旅行,飞机以其舒服、快捷而成为人们首选的交通工具。但与轮船的航行、汽车的行驶相比,飞机的飞行具有其特殊性。如飞机操纵、空中与地面协调指挥、勤务保障等都与飞行安全直接相关。飞机的种类、性能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飞行质量,无论哪个环节出了故障或有人为过失,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造成空难事故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为因素、机械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为因素,而机械因素是第二位的。因为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飞机的结构和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装备和技术不断趋于自动化。空难事故发生的医学原因有:飞行员一时性疲劳、低血糖、前庭功能不良、空间定向障碍、心理品质缺陷、缺氧、减压等,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可以单独或综合地作用而导致空难事故。 常见的空难事故伤害,如果发生在空中,往往是机毁人亡,幸存者极少,发生于机场区域或迫降地,除造成飞机不同程度的损坏外,人员伤害主要有骨盆、腹部和胸部压碎性损伤,头部及颈部损伤、烧伤、骨折,以及由于吸入座舱中燃烧的塑料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而引起的窒息。即使是幸存者,也有1/3的人将后遗有长期残疾,包括恐惧经历所致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可能在事故发生后数月甚至数年发生。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人员迫降、跳伞的着地点是事先难以预料的,尤其在夜间,或降落在海上、沙漠中、山区丛林之中,更增加了寻找与救援的难度。①空难的多发时刻:每当我们坐在舒适柔软的机舱座位上,或者每当飞机平稳地起飞和着陆时,人们对那条固定身体的安全带,似乎有一种多此一举的感觉,甚至有些人在飞机一起飞或刚刚着陆的瞬间,以为已经安全起飞或着陆了,就迫不及待地解下安全带,这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因为飞机起飞后的6分钟和着落前的7分钟里,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国际上把这前后相加起来的时间称为“可怕的13分钟”此外,飞机刚刚着陆的瞬间也容易发生意外。我国航空医学专家在统计了我国30年的空难事故后,发现有65%的事故发生在这13分钟里。因此,乘坐飞机时,应按照要求,在起飞前就系好安全带,待飞机着陆稳稳地停下来时,才能解掉安全带。②空中常见的紧急情况:空中常见的紧急情况有密封增压舱突然失密释放压、失火或发生机械故障等。一般机长和乘务长会简明地向乘客宣布紧急迫降的决定,并指导乘客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要求取下随身携带的锋利、坚硬物品,放在座椅背后的口袋内,以及利用紧急出口。在水上迫降时,乘务员会边讲解边演示救生衣的用法。但在紧急脱离前,乘客仍应系好安全带。如果飞机飞行在3660~4000米高空,密封增压舱突然失密释压,乘客头顶上的氧气面罩会自动下垂,此时应立即吸氧。要绝对禁止吸烟。如果机舱内失火,由于舱内的泡沫塑料和座椅的人造革、橡胶及油类物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氢氰酸等,所以最易造成急性中毒或呼吸道的吸入性损伤和烧伤等。 2.急救与自救 当发生空难事故时,一定不要慌乱,要听从机组人员的指挥,不可“各行其是”因为机组人员是基于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作出的对危害情况的处理,能使损伤减小到最低程度。油类、电器类及各种燃烧物起火时,则用水管。在失火区内,乘客要听从指挥,根据身体情况调整座位,并尽量蹲下,使身体处在“低水平”位,屏住呼吸或用湿毛巾堵住口鼻,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失火区,切忌大喊大叫,以免吸入更多的有害气体。对患心脏病的乘客要给予特殊照顾,使用机上活动氧气瓶供给其氧气。机上乘客要服从现场指挥。医务人员接到空难通知后,要确实做到快速应急反应。为现场救援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救护人员应尽快把乘客救出险区,然后由医务人员迅速实施医疗急救。机场救护要对所有伤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注意防止创伤性休克和感染,主要措施有止血、镇痛、吸氧、输血,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尽早彻底清创,抗感染,并采取抗破伤风措施。医疗急救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目前,一般按伤情分为四类:Ⅰ类伤为急需抢救的危害伤员,并挂红色标记;Ⅱ类伤为中心等伤势,允许稍缓抢救,挂黄色标记;Ⅲ类伤为轻伤,挂绿色标记;还有一类是死亡人员,属第四类挂黑色标记。医务人员对Ⅰ类伤员要抓紧时间就地抢救,待有好转即送往医院作进一步医疗,这对减少空难死亡十分重要。在没有医务人员在场时,要积极组织自救、互救,重点是对重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脱离现场。对呼吸、心搏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争取时间,为后续抢救治疗创伤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