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556|回复: 3

安监总局暗查33个开发区 发现事故隐患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暗查33个开发区发现,事故隐患聚集,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开发区咋成事故高发区
开发区,企业规模大、生产工艺先进,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引擎,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经济高地中有的却逐渐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据统计,2011年—2013年,全国总计3312个各类开发区中,发生较大以上事故82起,占全国工矿商贸同期总量的9%;去年全国发生的4起特大事故,两起在开发区。
一些开发区企业为何频发安全事故?事故背后又暗藏着哪些必然因素和人为原因?我们又该如何把经济高地的安全风险降下去?记者进行了采访。
企业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员工安全意识差、生产环节不规范、内部安全制度缺位
今年8月,国家安监总局派出6个暗查组,分赴湖北、浙江、辽宁等6个省33个开发区暗访暗查。暗访结论令人担忧:一些开发区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各类隐患举目可见、随手可抓,成为隐患聚集区。
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入驻近20年的武汉顶益食品公司算是“老资格”。作为康师傅方便面的生产基地,该企业在市场上也小有名气。可在该公司投料车间,暗查组却发现:近百平方米车间内,空气被面粉笼罩,作业工人未佩戴任何劳动防护用品就穿梭其间,身上积着一层厚厚的粉末;进料口对面的墙上挂着1台壁扇,本意为工人降温,无形中却加速了面粉飞扬。
“壁扇不防爆,容易产生火花。面粉具有可燃性,在干燥状态一旦遇到明火,一瞬间热量不能迅速释放,就会爆炸。”暗查组当即要求该车间立即停止作业,隐患不消除不得复工。
血淋淋的教训就在昨天。20102月,秦皇岛骊骅淀粉公司发生粉尘爆炸,19人死亡、49人受伤,其直接原因就是车间空气中淀粉浓度达到极限,遇明火后燃爆。遗憾的是,类似的风险与隐患,在暗查中依然随处可见——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诸多生产环节不规范。台资企业富士康集团目前已在大陆10余个省份设厂,拥有近110万员工。但在其下属的鸿富精密工业(太原)公司,暗查组发现,员工对粉尘具有爆炸性基本不知道,防火措施和防尘措施也都不达标。在湖北大冶华夏铝业公司,大型排风扇没有防护罩,氧气瓶与乙炔瓶放在一起,工人叼着烟站在塑料桶上进行高处作业,还有无证人员驾驶叉车。
企业内部安全制度缺位,存在应付检查的情况。在湖北海大饲料有限公司粉碎车间,检查台账上“粉尘”一栏填的都是“正常”,但细致询问后才知道,这里既无粉尘检测设备,也没监测报警装置,“正常”二字纯属臆造。此外,该公司还缺少综合预案和部分专项预案,仅有的几份预案并无针对性,公司也从没开展过应急演练。
“制度、安全设施、生产技术装备、劳动防护和人员素质……经济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安全隐患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如不立即整改,发生事故只是早晚的问题。”安监总局暗查组的总结绝非危言耸听。
“安全第一”停留在口头
招商引资“一路绿灯”,日常监管走形式、走过场
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为何能入驻开发区,而且高枕无忧?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踩踏安全底线、作出无理承诺,为日后事故埋下危险伏笔。去年6月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的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入园时从当地政府那里获得了“特事特办”“一路绿灯”的待遇,厂房装修采用易燃材料,消防设施未经验收就发放合格证。今年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的主角中荣金属制品公司,在入驻园区时竟收到当地“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的承诺。
“开发区通过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上项目,方向是对的。但是,招商引资要有最起码的底线,绝不能以降低安全标准为条件,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表示。
部分地方政府对日常监管的放松与漠视,也致使开发区成了安全薄弱环节,甚至“盲区”。对这一现象,黄毅进行了详细描述:有的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挖空心思让老板“安心”“放心”,特别是对外资企业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各项检查走形式、走过场,对企业非法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要求各级各部门尽量不要到企业检查”,规定“环保、安监等执法部门每年到企业的检查不能多于两次”。更夸张的是,还有地方搞什么“企业安静日”。
最鲜明的例子是,美国通用(杭州)公司和荷兰阿克功诺贝尔涂料(嘉兴)公司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自建厂以来从未被执法检查过,而此次暗访中均发现重大安全隐患。中荣金属公司在昆山开发区内违法违规运行了16年,其间不仅没受到任何处罚,还通过了各类审核认证。
对安全监管的放松,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冲动扭曲了个别地方的发展理念。暗查组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某开发区随机进入一家不在地方提供名单之列的企业。结果,该地方负责人在表示坚决督促企业整改的同时,一再恳求暗查组对查到的隐患不予曝光。
安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缺乏刚性执法权限,监管人手短缺、能力不足
今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安委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已明确要求,加强开发区企业安全监管,对开发区的所有企业,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不论大中小,都要一视同仁、从严执法,切实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并全面排查安全生产情况。
然而,开发区安全事故频发背后,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问题,也反映出开发区安全管理体制的缺陷。
“开发区管委会规格往往高于属地政府,且往往实行封闭式管理,给属地安监部门开展执法带来障碍。”黄毅说。据安监总局介绍,目前全国3312个开发区中,有1630个没有设置安监机构;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派出机构,其所属安监机构也不具备完整执法权限,安全检查以督促整改为主,缺乏刚性执法的震慑力,有的干脆没有执法权。在暗查中随机抽取的浙江27个开发区中,无执法权的有7家,在这些开发区,安监人员从未执过法。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黄毅建议,应当明确各类开发区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同时对不作为的安监部门进行问责。
即便有了安监机构,安监管理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发区作为产业聚集区,也是滋生事故隐患的集中区,客观上需要加强安监力量,但目前监管人员数量与企业数量完全不成正比。”黄毅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开发区仅有3名安监人员,刨去日常事务,对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间严重不足。
在萧山经济开发区,区安全科(安全监察大队)只有5名工作人员,企业则有4071家,人均监管企业800余家,监管工作难以全面覆盖。暗查期间,有安监人员诉苦:“我们也想尽办法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但就算每年检查100多家企业,3年才能把企业检查一遍。”
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大量涌现的经济开发区,也迫切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执法能力。令人忧心的是,目前七成以上的开发区执法装备水平差,现场检查多靠“手摸、眼看、耳听、鼻闻”。此外,监管人员以部队转业、社会招聘的“半路出家”者居多,流动性大、经验少。据统计,目前开发区安监人员中,仅47.8%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一些监管人员甚至听不懂专家要求、不会下达执法指令、不明白隐患的严重性。
对此,安监总局已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开发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人员配备及装备建设标准,提高人员准入门槛,加强入职培训。此外,还应探索政府和企业购买安全生产服务的方式,引入安全技术或管理服务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方专业安全管理力量。
破解开发区安全生产的困境,更需要突破开发区自身的局限,转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在黄毅看来,一是要在招商引资、上项目时严把安全生产关,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在开发区考核上,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权重,实行“一票否决”;二是要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即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大力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低端产能,关闭取缔非法违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这样才能把开发区真正打造成安全发展示范区。”

发表于 2014-11-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总局学习,发现隐患多
发表于 2014-11-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暗访才能反应真实现状
发表于 2014-11-1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只有下决心,安全状况才能真正改善。暗访几个企业查出问题是小事,关键是要看后续的整改力度,做到查一次,3年不用查才行,安监局负监管职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5-1-10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