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之长,大领导,一个城市大政方针的制定者、主导者,如果要求他来直接管理焊工有无证,施工现场有无可靠监管,施工楼房内居民是否在施工前搬出,工程发包过程的具体控制环节是否可靠,甚至各承包公司(例如,佳艺)的资质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廉政原则),似乎都过于牵强。 那么,无论我们的常识,还是他个人的感言,都同意,11-15这次大火,他是负有责任的。 究竟是什么责任呢?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不能从追究的角度,但是可以从日常执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将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的报道,来看看我们的市长们,是如何履行这些责任的。 首先,需要对行政管理的目标、方针负责。我们订立什么样的行政目标?世博会是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它能比您管辖范围内老百姓58条生命重要吗?我们空喊“以人为本”,在行政实践中,有多少具体的措施、例证、规范来体现这个说法?真正以人为本,会让几百个老百姓住在楼中而开始危险性极高的动火作业吗? 我们的领导们都很善于抓大事,抓重要的事,但是,什么是大事,什么重要?确立原则是什么?(例如,宝鸡那个地方,搞了那么一个办公大楼,重要吗?必要吗?反应了什么行政思维?)日常工作中如何取舍?如果能“透明”一下过去15个月,市长的工作日程记录,看看他都到了哪里,做了什么,讲了什么,看了什么,抓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真正重视什么了。 订立了目标,就需要定期向老百姓报告目标实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简单明确、可以衡量的指标。既然重视城市防火和救火,那么就需要有些基本的衡量指标。举个具体例子,设立一个这样的指标(有了统计数据之后,可以确立此项指标每年的改进目标):上海市所有楼宇,消防车(对应楼的高度的有用的车)救援到现场的时间(报警->车到现场),实际操作过程,不是测量每一个楼宇,而是结合每年的消防演习规划,请“志愿人员”随机抽样,跟踪记录反应时间数据,保证每年样本数据量(比如,不低于150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客观数据指标。 第二,对行政运作效力负责。那么大的上海,有庞大的行政组织和网络系统,有周密细致的管理分工(责任、还是权力?)。要市长直接管理所有的事情,不现实,更不合理。但是,这整套的组织体系,是否有效运作,是否能做好“该做的事”(既然倡导以人为本,那么就要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让大家能够安稳地在家生活而不被烧死),却真正应该由市长来负责。 为了保证这种效力,需要做许多重要的事。简单来说,大约3个方面:组织体系(责任分工、命令系统、管理制约机制、业绩衡量系统---各自管理范围内的具体衡量指标),干部体系(干部选拔、日常评估衡量+调整淘汰、对于多渠道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行政制度体系(各种根本的管理规范、准则、标准、流程、反馈流程)。透过日常管理过程和活动,持续检验和强化这3个方面的管理效力,才是市长日常管理责任的核心。 当然,认识到这个核心,与真正做好之间,还有“万里长征”。但是,如果不理解这个核心(或者不由自主,不能把握这个核心),就会陷身于大量的行政事务当中,表面上什么都在抓、都在高要求,而实际安全管理效果,却可能百密一疏。这次大火暴露的,已经不是一疏,而是许多疏了。 第三,组织建立和完善整个城市的信息体系和机制。简单来说,这套机制,要能够让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官员、百姓,中国人、外国人),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举例说明如下: 对于生活在那个28层楼中的百姓来说,需要知道大楼要做什么施工、由哪个公司全面管理、施工涉及哪些风险因素、实际施工过程对于这些风险因素的控制可靠性如何、面对这样的风险程度,他们是否应该搬出大楼;更进一步,有哪些辅助资源(临时住房、搬家协调服务)帮助他们搬迁(这不是要求政府做所有这些事情,但是政府需要引导和培植相应的土壤,使得相关的服务企业开展业务,同时在公共信息系统中有效通报)。 对于区一级的政府管理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简明的平台(图表、曲线、数据)全面准确地了解本区的施工项目总体情况、施工队伍情况、用工水平和资质等级、日常管理的实际数据(从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关注、检查、跟踪,甚至停工),项目分包信息(如果没有信息,本身就反应该项目管理有漏洞)、参与项目招标的公司情况统计(从而直观地反映招投标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否存在“地方垄断倾向”)。当然,这些数据,不仅仅区级领导可以看到,全社会都可以看到。只有这样,所谓的社会监督,才能够逐步实现。有了,媒体的例行监督,也就不会等到这样的大火发生,才让社会知道“佳艺”本身的商业运行指标就有很多的疑点,他们的竞标资格可能早已被终止,这样的大火,也就从源头上预防了。 对于更高层的领导和新闻媒体而言,可以有效衡量和对比各种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和阶段成果信息(管理输出),与各种管理政策、方针、办法、要求(管理输入)的关系,就可以衡量、评价和判断各种管理措施(方法、方针、策略)是否真的有效?需要做什么“微调”? 对于专业管理者(消防、安监,等),就可以有一个基础平台,及时了解实际(总体、专业的)情况,推动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例如:我们批评“无证焊工”,那么,整个上海有多少个施工项目?每个项目(在某个时间段)使用多少焊工?其中多少是有证的?多少无证?面对这样的比例(目前没有实际统计数据,但是大家(地球人)都知道,无证的占很大比例),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上海每年能够培养多少合格焊工?现有多少合格的培训机构?他们每年培养多少人?他们培养的人,真正被社会(企业)认可的比例是多少?(目前的现实是,有证不等于合格,有更深的问题需要研究)如果上海不能培养足够的合格焊工,有什么渠道鼓励外地(合格)焊工来?报酬水平如何引导和支持?招投标过程(评标、竞标的机制)如何淘汰那些盲目进行价格竞争(不考虑施工基本保障)的企业? 如果,我们的一个市长,在其在任期间,能够在上述3个方面真正有所建树,至少是打下基础,作为老百姓,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