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年报纸杂志,对于很多文笔优美、词藻华丽的文章已经完全忘记了,唯不能忘记的是一些直击我内心的小故事,它们也许描述不是最好的,但却能以故事本身打动人。这些故事流传甚广,大家大多都耳熟能详,我将其记下,权作好故事的温习。 1. 一个半朋友 某父亲有个不学无术的儿子,只因家道殷实,且父亲在远方做生意,于是在外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整日吃喝玩乐,把家财败光,再去找昔日朋友,一个个避而远之。 儿子大骂朋友无良,伤心之余要自尽,父亲自远方归来,拉住他,告诉他交友需慎,并说自己这大半辈子,只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奇怪,问什么是一个半朋友? 父亲说我会跟朋友撒一个谎,但事后会解释,你从这一个谎言里看什么叫朋友。他于是带着儿子到了一个富商朋友家中。朋友待他们父子极其热情,大摆酒席招待父子。席间父亲告诉富商朋友,儿子闯了大祸,在外杀了人,遭官府追捕。富商朋友当即起身,把管家叫来,令他携金银先行去打通官府各处关节并请名讼师,明言告之,如需用钱,愿倾尽家财助友渡过这一难关。席毕,富商又赠以厚资嘱其去某某地先行躲避,待此间事缓再回不迟。 父亲听完略一拱手,出得门来,问儿子:“如何?” 儿子大感佩服,连称真朋友。 父亲却摇摇手:“这只是我的半个朋友,下面我带你去见我的一个朋友。” 父子二人来到这朋友家里,亦是十分欢喜,当即摆席招待,席间,父亲又说儿子杀了人,遭官府追捕。这朋友听完沉思片刻,便神色如常,继续劝酒吃饭。儿子颇有不屑。 席毕,朋友召出两个儿子,对他们说:“我有个朋友,他膝下只一独子,如今闯了大祸,将有不测,你们谁可替其受难?” 两个儿子争相要去顶替,当下抽签决定其中一人顶替。 父子二人出门来,儿子泪流满面,对交友之道始悟。 这是在哪本史书上记载的已经记不清了,当年读到这个故事时,却是真真正正地对我交友之道起了莫大的震撼与启示。故事虽在现在看来荒诞,但对于交友一道,实在是意义深远。 2. 谁在乎 一个人去海滩旅游,正值退潮,沙滩上很多浅坑便蓄了些水,其中便有一些不及退回的小鱼。时值中午,毫无疑问,过得片刻,浅坑便得干涸,小鱼便也死去。一个小男孩正在捉浅坑里的鱼,抓住一条便远远地抛到海里。这个游客十分奇怪,便问小男孩:“你在干什么?” 小男孩头也不抬:“我在帮小鱼回到大海里。” 游客十分好笑,眼见浅坑在沙滩上密密麻麻,不禁感到小男孩荒诞,他嘲笑道: “你这样做,谁在乎?” 小男孩依然头也不抬,他抓住一条扔向大海:“这条在乎!”转身又抓住一条扔出去:“这条也在乎!”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已经麻木很久的心里为之一震,当我们看到很多人困难丛生时;当我们看到世间多到大家已习以为常的不平事时,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无能为力,我们都是那个游客。 3. 还能活多久 有这样一对十三四岁的兄妹,妹妹发生事故急需输血,偏偏血型较异,血库及周围人皆无此血型,医生化验哥哥的血型时,显示配型一致。虽然男孩也还年幼,但危急之下,决定让男孩先输安全合适的血量救妹妹。 输血之前,医生跟男孩简单地说明了一下,要用他的血救妹妹。 男孩听完后,脸色苍白,他默默地想了好一会儿,虽然泪水含在眼里,但还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周围的医生都有些夷然,均觉男孩太过胆小。鲜血救了妹妹一条命,医生和男孩都很欣慰。 在医生来时,男孩低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愕然,随即醒悟,原来不谙医学常识的男孩竟然以为输血救妹妹后,他自己将死去! 医生十分感动,他搂住男孩:“你不会死!只要你的爱还在!” 故事峰回路转的曲折性在这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从说故事的视角来看的话。不过,我更加回味在读这个故事时,让我心里被一股暖流猛然一击的美好感觉。 4. 不用说谢谢 美国人马克是个旅行家,他到西部一个景点去游玩,开车行驶在荒凉的州际公路上时,马克遇到了一辆抛锚的车。 那看上去像是一起去旅行的一家子,此刻正焦急地站在路边,父亲模样的中年人正拿着手机给人打电话,看上去,他们的车坏了。 马克停下车,跟一家子打了个招呼,表示愿意给他们帮助。 这一家子欣然接受了他的帮助,马克检查了车辆,并很快修好了车。 中年人十分激动,他说如果等朋友来修,得等上五个钟头,而马克真是帮了他一个大忙,他不停地说着谢谢,并表示愿意付给马克不菲的酬劳。 马克没有要他的报酬,他随口说道:“不用说谢谢!我只是希望你下次遇到需要你帮忙的人时,也跟我今天做的一样!”说完马克便开车走了。 九年后,马克到墨西哥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没有将平时都带在身边的哮喘急救药带上。 经过一个小城镇时,他的哮喘发作了,一个陌生的墨西哥人将他迅速带到医院挽救了他的性命。 他向这个陌生人表示深深的谢意,这个墨西哥人笑着跟他说:“不用说谢谢,我只是希望你下次遇到需要你帮忙的人时,也跟我今天做的一样!” 马克百感交集。他所不知道的是,他当年这一句话,如今已经以爱心接力的方式流传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助人者和受助者都铭记于心的一条行为准则。 这是一条转自外刊的故事,读完感到温暖之余,对美国式的学雷锋深感敬佩。与中国低调做好事、默默无闻做好事、对受助者无任何要求的方式相比,美国人的这种给予受助者一定的道德义务方式显得更为科学。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