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设备防护罩应尽重采用封闭结构,当现场需要采用安全防护网时,应满足网眼开口尺 寸和 安全距离的需要。某车间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网采用椭圆形孔,椭圆孔长轴尺寸为 20mm, 短轴尺寸为13mm,与机械传动装置的安全距离为30mm。该防护网能有效防护人体的部位是( )。
A.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手指尖
B.上肢、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
C.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手指
D.手指、手指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机械伤害类型及预防对策。当椭圆形孔短轴尺寸大于 12.5mm时,可防护人体的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上肢、足尖。
2.为了保证厂区内车辆行驶、人员流动、消防灭火和殺:灾,以及安全运送材料等需要,企 业的厂 区和车间都必须设置完好的通道,车间内人行通道宽度至少应大于()。
A.0.5m
B.0.8m
C.1.0m
D.1.2m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机械制造场所安全技术。车间安全通道的要求:一般人行通道的宽度>1m。
3.机床运转过程中,转速、温度、声苜等应保持正常。异常声音,特别是撞击声的出现
往往 表明 机床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不安全状态。下列情况中,能发出撞击声的是()。
A.零部件松动脱落
B.润滑油变质
C.零部件磨损
D.负载太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金厘切削机床的危险因素。零部件松动脱落、进入异 物、转子不平衡均可能产生撞击声。
4.冲压事故可能发生在冲压设备的不同危险部位,且以发生在冲头下行过程中伤害操作工人手部的事 故最多。下列危险因素中,与冲手事故无直接关系的是()。
A.应用刚性离合器
B.模具设计不合理
C.机械零件受到强烈振动而损坏
D.电源开关失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冲压作业的危险因素。设备的开关控制系统由于人为或外 界因素引起的误操作。
5.冲压作业有多种安全技术措施。其中,机械防护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存在某些不足,如对作业影响较大,应用有一定局限性等。下列装置中,不属于机械防护类型的是() 。
A.推手式保护装置
B.摆忏护手装置
C.双手按钮式保护装置
D.拉手安全装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冲压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机械式防护装置主要有推手 式保护装置、摆杆护手装置、拉手安全装置。
6.木工平刨刀具主轴转速高,手工送料、木料质地不均匀等给木工平刨操作带来安全风险,为预防事故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下列关于木工平刨的安全技术措施中,错误的是()。
A采用安全送料装置替代徒手送料
B必要位置装设防护套或防护罩、防护挡板
C刨刀刃口伸出重不超过刀轴外缘3mm
D.刀具主轴为圆载面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木工机械安全技术措施。选项C错误,刨刀刃口伸出量不能超过刀轴外径1.1mm。
7.铸造是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是将熔融的金属注入、压入或吸入铸模的空腔中使之成型的加工方法。铸造作业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危险有害因素,下列各组危险有害因素中,全部存在于铸造作业中的是( )
A.火灾爆炸、灼烫、机械伤害、尘毒危害、噪声振动、高温和热辐射
B.火灾爆炸、灼烫、机械伤害、尘毒危害、噪声振动、电离辐射
C.火灾爆炸、灼烫、机械伤害、苯中毒、噪声振动、高温和热辐射
D.粉尘爆炸、灼烫、机械伤害、尘毒危害、噪声振动、电离辐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铸造作业危险有害因素。铸造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包括:火灾及爆炸;灼烫;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尘毒危害;噪声振动;高温和热辐射。
8.锻造加工过程中,机械设备、工具或工件的错误选择和使用,人的违章操作等,都可能导致伤害。下列伤害类型中,锻造过程不易发生的是()
A.送料过程中造成的砸伤
B.辅助工具打飞击伤
C.造型机轧伤
D.锤杆断裂击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锻造的危险有害因素。锻造中的机械伤害包括:锻锤 锤头击伤;打飞锻件伤人;辅助工具打飞击伤;模具、冲头打崩、损坏伤人;原料、锻件等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砸伤;操作忏打伤、锤杆断裂击伤等。
9.我国国家:标准综合考虑到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应用体力劳动强度指数将体力劳动强度分为I、II、III、IV四级。重体力劳动的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为20-25,级别是()级 。
A.I
B.II
C.III
D.IV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人的生理特性。I级(I≤15);II级(I=15-20) ;III级(I=20-25) ; IV级(I>25)
10.疲劳分为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消除精神疲劳的是
A.播放音乐克服作业的单调乏味
B.不断提示工作的危险性
C.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
D.科学地安排作业场所布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人的生理特性。消除疲劳的途径:在进行显示器和控制器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通过改变操作内容、播放音乐等手段克服单调乏味的作业;改善工作环境,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环境装饰及作业场所的布局,合理的温湿度,充足的光照等;改善工作环境,科学地安全环境色彩、环境装饰及作业场所的布局,合理的温湿度,充足的光照等;避免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