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跟着日本地震核辐射消息曝光的脚步,“抢盐”风波在国内涌现。而这,无疑是预期性的公共焦虑因为“传言”传播而被无限放大导致的结果,人们一哄而上,商家囤积居奇,食盐价格飞涨。如此一幕让人感到异样的熟悉,别样的叹息。
也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国人被“传言”裹夹着跌跌撞撞地前行,坐在谣言飞行的翅膀上惴惴不安。有人诟病于国民素质太低,因为缺乏公民独立判断力,从而导致相信谣言并传播谣言,从谣言的受害者不知不觉沦为谣言的帮凶,让“谣言”升级为现实的“谣盐”。这话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千百年来,流言蜚语在中国一直大有市场;但反过来说,公民理性的养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公民个体的“善思”,还需要“外力”的推动——但我们至今还缺乏一个滋养公民理性的社会土壤,最大的“障碍”就是信息公开机制的落后和效率低下。
譬如这一次相继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抢购食盐,权威的信息公开又一次落在了谣言的后面。其实,在抢购风波大面积扩散开去之前,关于“食盐会污染”、“食盐可以防核辐射”之类的无稽传闻就在坊间和网络上流传开去,但显然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只是在抢购食盐已成不可逆转之风潮的时候,苦口婆心的解释、说明和“应急”才姗姗来迟。如果信息匡正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因为谣言而导致的零星抢购根本就不可能推动普遍性的“谣盐”浪潮。
谣言止于公开,流言止于智者。找不到真相的出口,流言就永远不会停息。此次也概莫能外,倘若权威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发挥效力打消公共的疑虑,“谣盐”还会卷土重来。回头来看,历数近年来发生的公共抢购事件,在所谓传言泛滥的背后,几乎都有信息公开迟滞乃至是失语的影子。故而,必须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速度和深度、广度,让真相跑在传言产生的前面。
及时有力快速的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避免公共抢购事件的发生。在现代文明社会,日臻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滋养和引导着国民的独立判断力,对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便是似曾相识的“谣盐”,老调重弹的警示。说白了,人们抢购的不是盐,而是政府和专家的公信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