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央行公布的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以来最低。虽然扩大内需是防止经济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共识,而大多数人却并未自发形成“更多消费”的意愿。扩大内需的号角要吹得“响亮”,需从提升消费意愿、扩大内生动力入手。
探究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要从心理预期和外在压力两方面来考量。从心理预期来看,消费者对于收入和通胀水平会有直观的估计和掂量,收入能否跑赢通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是否给力。在CPI高企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大胆消费,转而通过投资理财捂紧钱袋子。
央行调查发现,在收入方面,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4.5%,较上季回升3.4个百分点,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未来收入预期指数与上期基本持平,为55.4%,显示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与此同时,公众对通胀的直观感觉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货币购买力。正如某经济学家所言,如果我们每月赚4000美元,花1美元可以喝杯咖啡,500美元可以买笔记本电脑, 50美元可以请朋友吃饭, 10万美元可以买套90平方米的房子,日子会 “好过得多”,相信消费预期和信心也会相应提升。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无论是画就美好蓝图的 “十二五”规划,还是释放积极信号的政府举措,都给未来的消费信心勾上一笔亮色,而人们最期待的仍是在 “增收”和“减负”两方面,看到更有力的前进步伐。
建立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对生活必需品实施低税率,减少重复征税,降低增值税税率……从这些方面发力,通过增收 “注入活水”,通过减负 “放水养鱼”,才能真正提振内需,找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舒静 金小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