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最后一天,千亿级省属国企潍柴牵手青岛,预计投资50亿元在青布局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科技孵化中心、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
据悉,潍柴青岛项目涉及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无论是从产业项目层次还是投资规模来看,都是近年来青岛招引的高质量大项目之一,且与青岛重点发力的高端制造业方向结合紧密。
就在完成签约的一个月后,2月8日,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的加速落地,也有力地传递出青岛城市发展转向“更加聚焦有效需求,提倡多干少说”的发展信号。
随着项目投建,双方有望在科技创新、全球人才集聚、新业态产品及关键技术研发制造等领域深入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正式开工
2022年2月8日上午,青岛西海岸新区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举行,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125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
据悉,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80亩,一期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专业海洋装备、船舶研发建造基地,二期将建设集研发、生产、维修、商务和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
事实上,早在1月29日,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项目核心消息披露。项目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2号,拟购置设备144台套,建设车间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进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年产10艘60m船舶、10艘45m船舶、10艘30m船舶。
从签约到开工跨度仅一月有余,“快动作”反映出坚持实践实干实绩导向已逐渐转化成为青岛的积极行动。
而潍柴另一青岛项目的选址也早已确定。据悉,潍柴动力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项目将落户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总投资约30亿元,引入潍柴动力全球专家、工程师、研发等各类人才2000余人,年均研发投入5亿元以上,落户未来技术研究院、电控与软件研究院等,开展集团前沿技术和新业务领域的研发创新,实施集团电控零部件、燃料电池、固态锂电池等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建立全球高端工业设计、中试、生产、推广应用生态圈。
2022年,青岛提出持续巩固“项目落地年”成效,聚焦有效需求牵引,开展新业态成长行动等,进一步释放有效需求的潜力。具体来说,要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
头部企业潍柴将研发中心设在青岛,是考虑到青岛在港口海运、人才聚集、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潍柴集团也将发挥全球多元业务布局优势,引进高科技高层次人才扎根青岛,带动国内外先进企业投资青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优化青岛工业布局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中,青岛排名从2019年及2020年的第12、第11跃升至第7,表明其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与在这份“先进制造业”榜单上排名逐年攀升相对应的,则是青岛第二产业增长的乏力。
相较于同为省内工业大市的潍坊,2021年,潍坊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31.38亿元,增长10.0%;而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70.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在增加值上,青岛相较潍坊优势明显,但值得关注的是,潍坊二产增速要高于GDP增速,而青岛则慢于GDP增速。
2021年拿下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名号,拥有豪迈机械、潍柴动力、歌尔头部制造企业,是潍坊工业增速强势的重要依托。
青岛工业门类齐全,但除了电子家电、轨道交通、橡胶轮胎,很难找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制造业门类。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也提到,青岛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高端产业,则更多偏重于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领域。
培育有效需求,重在“有效”。青岛积极向外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有效投资对冲需求收缩,激活发展潜力。
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五个一流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潍柴青岛项目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领域,与青岛既有产业链以及重点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亲和度。
公开资料显示,潍柴创建于1946年,是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的国际化企业,拥有动力系统、汽车业务、工程机械等业务板块,2020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7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3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1位。
对于潍柴集团,本次投资拟将以青岛为中心,形成与潍坊、烟台、威海、日照等半岛城市群辐射联动,打造山东半岛沿海高端制造新的产业集群板块。
而对于招引企业的青岛而言,除了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基本层面,还需通过产业链配套、人才配套等更深层次的专业服务,吸引更优质的制造业企业落户。
“东方氢岛”的全链布局
氢燃料电池作为重要一环,串联起了氢能产业链的上下游,上游提供氢燃料的来源,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站,下游则是应用端。目前,汽车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突破口,全产业链横跨能源、汽车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
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的《2021年氢能源专题报告》中显示,我国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卡车、客车等商用车为优先,而氢燃料电池客车几乎全为公交车辆。这是由于其具备续航里程长、加氢快,尤其是路线固定方便规划加氢站的优点。
在“碳中和”和大力发展氢能源的背景下,预计2021-2025 年氢燃料电池客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1600亿元,且中短期内,重卡和客车仍为主力车型。
当下氢能源战略主要集中于重卡,与位于产业中游动力总成龙头企业潍柴动力目前业务完美契合。
2021年,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两大国家级项目同时花落山东,并双双交由潍柴动力担纲建设。除了不俗的技术研发实力,潍柴商业化推广工作也成果颇丰。
在公交车领域,潍柴推动开通了多条运营专线,搭载其氢燃料电池产品的公交车运行于济南、潍坊、聊城、济宁、无锡等多地,运行总里程已超1000万公里;在重卡领域,49吨燃料电池重卡在济南泰钢至青岛董家口港区路线上已开始运行;搭载潍柴162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全国首款自主研发黄河X7雪蜡车顺利交付,助力冬奥……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氢能及储能未来产业也是青岛瞄准的方向之一。近年来,青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扩大氢能应用场景,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如在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整车制造领域,青岛美锦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生产项目、明天氢能北方工程研究中心及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生产基地项目、FCP中德氢动力产业园项目均入列《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氢能产业重点工程。
此次青岛与潍柴牵手,双方将重点探索燃料电池自卸车、港口牵引车、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推广应用场景,打造“东方氢岛”,助力国家“双碳”战略。潍柴项目也为“东方氢岛”布局再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