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作为一场不进则退的持久竞逐赛,赛程越往后,就越考验一座城市突破与创新的能力。
于青岛而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大幕已全面拉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和实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重要一环。
作为青岛市中心城区,市北区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突出,正处于老城区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为积极匹配“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目标,市北区近年来也在不断迭代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指南,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3月31日,市北区召开“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总结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大会。现场,《“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标志着市北区营商环境建设来到了“4.0时代”。
接下来,“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的市北区,也将通过开展“六大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同步实施加强集成改革创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2条措施,实现营商环境、作风能力、发展质量“三个大提升”。
凰探第1097期
全区动员再部署
市北区发力服务升级战场
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就是其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鲜明标签。
对于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市北区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保障。
为做好这项事关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3月31日,市北区召开“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总结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大会。
动员大会上,市北区委书记高健用“三看三有”介绍市北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推进情况:“从整体工作面看,我们有基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从比较优势看,我们有信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从市场期盼看,我们有责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透过其表态,可以直观看到市北区对于优化营商环境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而随着《加强集成改革创新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2条措施》(以下简称“22条”)的同步发布,也表明市北区优化营商环境步入4.0时代,彰显市北区破除瓶颈与阻碍的决心,为老城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按下 “加速键”。
据了解,最新发布的4.0版本以深化作风能力为抓手,以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为主线,从加强政策集成、发力服务升级、强化要素供给、扩大市场开放、聚焦法治护航以及提升功能品质六大方面,持续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日日精进、久久为功。透过市北区此次全新升级的4.0版行动指南,可以看到市北区正靶向发力服务升级战场,以实干为“项目落地提质年”筑牢制度与环境基础。
实干为先
市北区步入营商环境建设4.0时代
一个社会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逻辑是——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资金、项目就往哪里走。招大引强、市场活跃,背后折射的正是市北区备受企业和资本青睐的营商环境。
这一点,在2023年市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了相应的阐述: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20万户;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90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场景,建成6处政务服务分中心,3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就近可办。
同样,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北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定调今年为全区“项目落地提质年”,并明确要重点发力的“五大战场”。其中,服务升级战场就指向了营商环境。正如高健书记所说:“项目能不能‘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机会多、效率高、服务好’”。
围绕发力服务升级战场,市北区明确要持续攻克项目推进痛点难点问题,加强政策创新供给,营造现代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大家感觉到市北服务有温度、有情义。
由此来看,市北区此次迭代升级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指南4.0版本,正是对发力服务升级战场相关部署与要求的深化与落实。
比如在用心用情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市北区强调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项目管家”、“代办帮办”、保姆式服务、“点菜单”式定制服务等举措,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项目前期和关键环节,为项目建设“铺路架桥”,下好服务的先手棋。
而在“22条”中围绕项目落地、建设,亦针对性推出不少举措:建立邮轮港局领导联系服务企业、“三区互融”特色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企一员”、问题协同解决等长效工作机制,全方位、多维度、有重点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举办“问计问需问策”企业座谈会;推动政务服务由单个事项供给向菜单式、主题式集成服务转变;健全“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持续优化“e帮办”平台;制定重点项目落地提质推进管理办法,建立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区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土地供应计划,对重点项目采取土证分离等方式,对项目落地土地应供尽供、能供快供,确保拿地即拿证、拿地即开工……
其中,“土证分离”这一措施将帮助企业有效节省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项目落地与建设的效率,切实增强市北区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
这样的突破与创新,缘于市北区对市场主体获得感的重视。而愈加精准的服务,则足见市北区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市北区第三次党代会也为全区产业发展勾勒出了“2+6”特色产业体系。在“22条”中,也更加注重与全区产业布局的衔接。
如在4.0版的22条措施中,排在首位的是“强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给”,其中特别强调要紧扣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普惠政策与专项政策相结合,制定“2+6”特色产业专项政策,集成招商引资、楼宇经济、新增纳统企业奖励、航运贸易、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发展8个政策88项政策措施,构建起具备比较优势的“普惠+配套+专项”“1+2+N”政策体系。
营商环境的建设,最终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对市北区而言,将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全区产业布局深度挂钩,可以显著增强市北区的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进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当然,作为一个人口大区,市北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情味。在4.0版本中,除了有行动举措上的突破与创新之外,同样也能看到市北区对“人情味”的持续放大。
在升级对企“温情服务”模式方面,市北区将集成打造服务品牌,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理念,创建“营小北”营商服务品牌、“在市北北舒心”政务服务品牌、“温暖人社”人社服务品牌、“楼宇全域管家”楼宇服务品牌、“法助企航”惠企法律服务品牌、“温情市北”企业服务品牌、“北尚英才”人才服务品牌等系列服务品牌,打造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市北特色IP。
伴随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将有助于市北区打造便捷温馨的服务环境,强化自身比较优势。
而正是得益于拉长长板与补齐短板并举的行动,也让市北区能够向着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笃定前行。
一流营商环境赋能
展现中心城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