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工代赈,如何实现一举多得?
“工资七天一结,一天能挣300元,还不耽误家里的活儿。”4月27日上午,在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鹁鸽崖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村民张锋和工友们正在忙碌,说起这份能在家门口赚钱的工作,他感到很满意。
以工代赈在中国已实践近40年,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具有促进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推动工程建设等多重功效。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的政策作用。
2022年,山东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218个,吸纳务工人员7.47万人,发放劳务报酬16.03亿元;推广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项目664个,带动10.19万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2.02亿元。对于许多农村劳动者来说,以工代赈提供了更多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以工代赈要以项目为载体。章丘区出台了推广以工代赈实施细则等文件,细化了以工代赈项目流程图。“实施以工代赈的项目全部为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简化了审核备案机制,提高了项目落地效率。”章丘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庆德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实行以工代赈项目102个,涉及安置房、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个领域。
从去年开始,以工代赈扩围至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如何实施以工代赈?章丘区探索出联合体招标的方式。“对实施项目不全部为以工代赈内容的,有资质的公司可以和村级股份合作社等联合参与投标,这打破了参与项目的资质限制,实现了大项目与以工代赈的有效衔接。”李庆德说。
为了在尽可能多的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宁津县在项目谋划时就体现以工代赈政策的要求。“我们立足发展改革部门立项审批职能,要求凡是国家、省市安排的涉农资金项目,县、乡政府投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类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时,原则上都要求从当地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务人员。”宁津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延筱说,去年,宁津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个,总投资12.6亿元,带动985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442万元。
“村里上门来讲以工代赈政策,我登记了个人信息,写上特长和意愿,很快就接到了电话。”不久前,宁津县津城街道码头孙村村民孙长志经过培训,在宁津县农产品骨干保鲜冷链物流基地项目顺利上岗,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
以工代赈有了项目,如何吸纳更多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吴延筱认为,实现项目与劳动力的匹配至关重要。
宁津县建立了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台账,登记完善劳务人员年龄、个人特长、岗位诉求、身体状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已登记入库2377人。“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宣传发动、组织报名、按需设岗、因岗选人、双向选择的流程,解决了以工代赈中的用工问题。”吴延筱说。
以工代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放劳务报酬实现劳务人员增收,必须要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章丘区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劳动报酬清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督导各镇街、部门项目主体及时足额向参与务工的劳动力发放劳务报酬,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金额和发放名册、公开公示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形成薪酬发放的闭环监管机制,全区实行以工代赈项目共计发放劳务报酬3565.98万元。
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加。在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中,技能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所在地应统筹各类符合条件的培训资金和资源,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等。
吴延筱说,宁津县为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和工种技能培训,已帮助280名务工人员每人至少掌握了一门技能,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此外,通过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还实现了项目增效、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效果。章丘区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文祖街道水河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将建成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产业配套等设施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开发了一批保洁员、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等,形成“项目+公益性岗位”“项目+资产收益分红”的良性循环,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为更加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一举多得的作用,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统筹协调,严格项目管理,完善评估机制,推动以工代赈工作扩面提标,确保“赈”出实效。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