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1|回复: 0

15座重点城市支撑中部崛起,武汉稳居中部第一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座重点城市支撑中部崛起,武汉稳居中部第一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年06月11日 07:59:47 来自广东省








原标题:15座重点城市支撑中部崛起,武汉稳居中部第一城

吴文汐、王若冰/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以来,中央多个重要会议聚焦中部崛起,释放出中部地区发展的利好信号。

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观察哪些城市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GDP超过4000亿元、常住人口超300万为标准,筛选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中部六省的15座重点城市作为分析样本,从经济和人口的角度看中部地区重点城市近年来的发展成色。这15座城市包括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襄阳、宜昌、太原、洛阳、岳阳、芜湖、赣州、南阳、常德、衡阳。

从经济总量来看,中部地区目前拥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座GDP过万亿的城市,其中武汉在2023年成功晋级“两万亿俱乐部”,排在这4座城市之后的是南昌、襄阳、宜昌、太原、洛阳,GDP也在5000亿元以上水平。

从人口规模来看,2023年,武汉、郑州、长沙3座城市常住人口已超千万,合肥、南阳常住人口也在900万以上水平,尤其是合肥近几年人口增量突出,有望成为中部地区下一个GDP过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双万城市”。

这15座城市除省会外,多数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或都市圈重点城市,除推动自身突破发展、提升能级外,也担当着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责任,或能在新时代中部崛起下诞生一批新的增长极。

中部非省会城市角逐激烈

15座城市中,武汉在2023年成功迈上2万亿台阶,实现GDP总量20011.65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部第一城”。长沙、郑州、合肥也已是万亿GDP城市,2023年GDP总量分别为14331.98亿元、13617.8亿元、12673.78亿元。南昌、襄阳、宜昌、太原、洛阳GDP在5000亿元以上水平,岳阳、芜湖、赣州、南阳、常德、衡阳GDP在4000亿元到5000亿元之间。

近年来,强省会战略的成效在中部地区十分突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5座省会城市占据中部经济五强席位的格局依然稳固。

其中,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领头羊,在2023年迎来了GDP破2万亿的新起点。作为一座工业基因突出的城市,武汉在近年来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五大优势产业。2023年,这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武汉规上工业比重超55%,对武汉工业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从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武汉工业增幅扩大,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5%,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2%,比上年全年加快24.4个百分点,可见武汉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从经济增速来看,郑州在15座城市中领跑,2023年GDP增速高达7.4%,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2、3.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面向2024年,郑州定下了7%的预期增长目标,这在全国26座同梯队的万亿GDP城市中也是独一份。高增长目标下,郑州今年一季度经济延续向好态势,实现6.2%的GDP增速,位居15座中部重点城市前列。

郑州经济提速背后,工业是关键力量。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8%、15%,在15座城市中居首位。郑州明确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成为重要支柱,这六大产业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分别实现14.1%和17.5%的同比增速。郑州同时发力激活工业新动能,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9.3%,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在两位数水平。

相比中部经济五强城市的稳固格局,第二梯队城市之间的角逐较为激烈。从近三年的表现来看,宜昌排名提升最为明显,已超越洛阳和太原,位居中部城市第7位。

2023年,宜昌经济总量达5756亿元,首次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城市前50强,居49位,同时实现7.1%的经济增速,在15座中部重点城市中仅次于郑州。宜昌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投资是最亮眼的板块。2023年,15座中部重点城市中近半数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负增长,宜昌以10%的投资增速实现领跑,并连续三年领跑湖北全省。

宜昌“项目为王”的思路不仅为其经济整体发展提供了压舱石,同时也带动了优势产业的突破发展。宜昌的投资聚焦在第二产业,工业投资增长尤为突出,2023年同比增长18%。今年一季度,宜昌举办重大项目签约活动,签约项目涵盖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领域,均聚焦其锚定的五大优势产业领域,由此可见宜昌产业链投资招商的思路,力争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相比之下,历史上一度辉煌的洛阳,如今不仅与同省的郑州产生了明显差距,还在近几年被多个中部城市一路反超,失去了原本“中部非省会第一城”的地位。2023年,洛阳实现GDP总量5481.6亿元,居中部城市第9位,经济增速为3.5%,与洛阳在2023年初定下的7%的预期增长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对于中部多数城市而言,工业占据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例,以往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旅游,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旅游业没能带动消费及服务业实现强增长,而工业失速对于经济造成了拖累,2023年洛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0.2%。对于洛阳而言,破局的关键仍然在工业。事实上不只是洛阳,中部拥有多个老牌工业城市,部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需加大力度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在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挖掘产业新风口、新赛道。

此外,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中央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份,要防止“一市独大”的弊端,有意识培养多个中心城市背景下,中部地区除了“强省会”外,也要在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等战略引导下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从单核引领向多核驱动转变。15座中部重点城市中,襄阳、宜昌、洛阳、赣州、岳阳、衡阳、芜湖等被明确支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但目前来看,部分城市还未形成对于区域的明显带动作用。

武汉、合肥人口增量突出

探讨中部城市的发展,另一值得关注的维度是人口。对于城市而言,人口规模对工业、地产基建、服务业等发展均有影响。

15座中部重点城市中,武汉、郑州、长沙已是千万人口城市,2023年,3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分别为1377.4万人、1300.8万人、1051.31万人。此外,合肥常住人口为985.3万人,有望成为中部地区下一个“双万城市”。

经济与人口的发展相辅相成,为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这4座城市均已就下一阶段的人口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划。例如,《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显示,到2035年郑州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人;《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提出,到2035年武汉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长沙、合肥也将分别达到1550万人、1300万人。

可以看出郑州雄心勃勃,如果目标顺利实现,未来郑州将领先武汉过百万人口,成为新的“中部人口第一城”。事实上,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时,郑州就曾一度超越武汉,以约27万人的差距短暂坐上中部人口规模第一的宝座,但在次年便被武汉夺回优势。

除了这4座城市外,南阳、赣州、洛阳、南昌、衡阳、襄阳、常德常住人口规模也在500万人以上水平。

南阳2023年人口规模近950万,是河南省人口第二大市,仅次于省会郑州。但南阳庞大的人口规模并未充分转化为发展红利,2023年,南阳GDP为4572.17亿元,落后于襄阳、宜昌、洛阳、岳阳、芜湖等人口规模更小的城市。这与南阳的人口分布有关,南阳城区人口偏少,根据2022年10月发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河南省内的郑州已是特大城市,洛阳、开封、新乡为Ⅱ型大城市,但南阳并未列入大城市名单,这意味着在南阳900多万人口中城区人口数不足百万。同时,南阳城镇化率也偏低,2023年为53.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南阳庞大的人口并未聚集在经济和产业活动更密集的区域。

此外,南阳是农业重镇,工业结构偏重,且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一方面导致劳动力无法转化为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吸引力减弱,人口出现流失。

从15座城市近年来的人口变化来看,与2020年七普数据相比,武汉、合肥、长沙、郑州、南昌、芜湖、洛阳、赣州、襄阳9座城市实现人口正增长,岳阳、常德、宜昌、衡阳、南阳人口出现负增长。太原未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不过2022年太原人口仍是增长态势,相比2021年增长4.4万人。

武汉在15座城市中人口增长最为突出,近三年增量达到144万人以上,其中不排除疫情后人口回流的因素,但回归常态后,武汉人口依然延续上扬趋势,可见近年来在经济提速、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改善等条件下,武汉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增强。同时,武汉近年来推行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黄鹤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也起到一定效果。

合肥人口增量在15座城市中仅次于武汉,近三年增长超48万人,仅2023年就实现了21.9万人的增量。一方面,这与合肥的经济产业发展有关,近年来合肥精准抢抓产业风口,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均积攒了一定优势,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一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6%、12%,在15座中部城市中仅次于郑州。另一方面,合肥多重区域战略加身,在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推进和中部崛起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合肥处在两大战略叠加的重要地带,既能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同时也能共享中部崛起政策红利。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格局发生变化,中部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局面虽未完全改变,但已有了明显的减缓趋势。这既得益于国家层面对于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加持,也与中部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吸纳人口流入的举措有很大关系,进一步提升了中部地区产业对劳动力和附加人口的吸纳能力,以及城市空间和服务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战略腹地建设、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中央时隔五年召开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部崛起新政策等多重利好信号下,中部地区发展迎来新的窗口期,随着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中部区位、资源、产业等禀赋优势的逐步盘活,中部地区的重点城市作为一个个增长极,将支撑中部的快速崛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6-30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