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兆基谢幕,香港四大家族淡出舞台
[color=rgba(34, 34, 34, 0.5)]news.ifeng.com 2025年03月20日 07:02
[size=0.8]在香港这座国际都市中,有这样四个家族,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经营智慧,在房地产、金融、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缔造了商业传奇,积累了巨额财富,更在香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size=0.8]他们就是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家族、郭氏家族、郑氏家族和李兆基家族。
[size=0.8]3月17日,恒基兆业地产的创始人李兆基离世。随着李兆基的去世,“香港四大家族”创始人已有三位仙逝,仅与李兆基同样1928年出生的长和集团创始人李嘉诚仍健在。
 [size=0.6]李兆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size=0.8]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去世后,家族开启内斗模式
[size=0.8]1911年,郭得胜在中国澳门出生,小学毕业后他在父亲的百货店打下手。郭得胜自幼天资聪敏,记忆力强,很快掌握了做生意的门道。此后。郭得胜随家人定居香港,他在香港上环开设了“鸿兴合记”杂货店,后扩展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专营洋货批发,生意逐渐扩展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1952年,郭得胜将商行更名为“鸿昌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此后,他取得了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并代理台湾“良友牌”尼龙丝等产品,这些业务为他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也因此被称为“洋杂大王”。
[size=0.8]1958年,李兆基和郭得胜、冯景禧联合胡兆炽、黄少轩、戚宗煌、陈成源、郭锦涛、吕贤藻等8位香港企业家合股组成永业公司,正式进军地产业,购入了沙田酒店经营,并在港九两地兴建各类楼宇,开始涉足地产生意,推出“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销售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香港地产业经营方式,深受香港市民欢迎,一时生意大好,所建楼宇销售一空。
[size=0.8]1963年,李兆基与冯景禧、郭得胜另组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的前身),由郭得胜担任主席,拥有30%股份的李兆基任公司副主席、总经理。1972年,新鸿基地产(00016.HK)上市,合作十余年的三人正式分手。
[size=0.8]此后,新鸿基不断发展壮大,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酒店等多个领域。
[size=0.8]除了房地产,郭得胜还涉足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领域,使新鸿基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
[size=0.8]1990年10月30日,郭得胜因心脏病在香港养和医院去世,享年79岁。到其去世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4亿港元。
[size=0.8]郭得胜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联。
[size=0.8]在郭得胜去世之后,其长子郭炳湘接任新鸿基地产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到1992年底,新鸿基地产的市值超过了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然而,郭氏家族内部后来因权力和财产分配问题爆发内斗,郭炳湘与两个弟弟郭炳江和郭炳联关系恶化。
[size=0.8]2008年,三兄弟在家族企业控制权、管理人员安排等方面的矛盾被公开化,家族战争一触即发,新鸿基股价一度急挫。作为新鸿基最大股东的邝肖卿(郭得胜的夫人)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与次子郭炳江和三子郭炳联统一阵线,暂停郭炳湘在公司的职务,自己接任新鸿基主席的职务,主持大局,维护新鸿基的稳定。
[size=0.8]2010年10月,邝肖卿宣布重组郭氏家族信托基金,将郭氏家族信托基金43%的股权一分为三,分别分给“郭炳湘的家人”、“郭炳江及其家人”和“郭炳联及其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