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健身会所内的游泳池,违规调制消毒氯水,导致7名成人和2名儿童中毒,引发双目刺痛、恶心、呕吐、胸闷、头痛、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不适症状,其中一名男子由于病情太重,已切开气管进行插管治疗。
为什么制作消毒水会引发多人中毒的严重后果?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氯粉量投放过多,瞬间产生大量含氯气体。二是操作人员误把含氯物质和碱性物质混合在一起。泳池除了加氯外,还会添加碱性物质进行消毒。但这两样物质放在一起,会导致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甚至爆炸,大量含氯物质的烟尘随着气流飘散开来,引发严重的后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游泳者还未离场的时候就消毒池水,是违规操作。这次中毒事故,再次凸现了一些游泳池的乱象。
这些年,因为游泳场馆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使用消毒水反复对池水进行消毒,有些游泳池一年半载才彻底换一次水。过频过量使用氯粉消毒,不仅增大了危险系数,而且导致池水余氯含量严重超标。另外,由于反复使用循环水,由池水作为媒介的传染病呈上升趋势菌。媒体披露,目前因游泳感染妇科病的女性持续增多,其中不乏女童。游泳池变成了“隐患池”,这种情况绝非鲜见。
尤令人不安的是,面对游泳池的乱象,监管却往往变成马后炮。比如夏天已经过去,有关部门才发布夏季游泳场所水质卫生抽检工作情况。监管抽检游泳场所水质卫生情况,本是为了让公众在挑选游泳场所时能有一个参照。游泳主要在夏季7、8月份的高温时节,又是学校暑假,所以一年中游泳高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可惜的是在公众最需要了解情况的时候,监管部门偏偏一言不发,夏季过去才公布相关指标,人们看到自己泡了一夏天的泳池竟然不合格。在吃惊、后悔、后怕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监管部门,早干什么去了?
监管跑不快,是一些监管部门角色错位的投影。监管无腿,不能自行。监管跑得快或者跑得慢,是由人决定的。人“跑得快”,监管就跑得快;而如果人“跑得慢”更甚至干脆不在“跑”,监管还能跑得快吗?眼下又夏季,游泳高峰来临,而上海这个游泳池的氯水中毒事故,更是敲了警钟。但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公共游泳场所的卫生与安全,加强日常监督,给每个游泳者一池洁净的清凉。
摘自《东方网》
该贴已经同步到 独狼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