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过,北方已迎来大雪,南方仍一派秋天的景象,气候干燥不减,冷意日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吴慧金指出,在秋冬干冷的外部气候条件下,人体皮肤血管常处于收缩状态,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明显减少,失去正常的滋润,轻则易出现干燥、紧绷感,重则会有瘙痒、脱皮、皲裂等不适症状。如何让皮肤“安全过冬”?她支招如下: 1.运动晒太阳,促进皮脂腺、汗腺正常分泌。 不同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骑车、体操、慢跑、跳绳等简单易行、日常能坚持做的运动,运动的程度以全身稍微出汗为宜。有条件的人群可抽空晒晒太阳,秋天宜选择傍晚,冬天可安排在中午,每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即可。晒太阳时,应选择避风处。 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晒太阳可以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率,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保持体内旺盛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滋润皮肤,防止皮肤干燥、瘙痒、脱皮等不适症状。 2.多补水,食补宜滋阴养肺。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秋冬季节燥邪当令容易伤肺,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所以解决皮肤干痒问题应从肺入手,多吃具有健脾润肺、养血润肤功能的食品,如白木耳、杏仁、百合、芝麻等。 此外,干燥季节一定要多喝水。正常人一天不能少于1000毫升(但也不要超过3000毫升)。多吃滋阴养肺的新鲜水果,如梨、杨桃、哈密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油菜、禽蛋等,使皮肤得到润泽。 3.及时调整、合理使用护肤品。 护肤品要根据季节转换及个人的皮肤状况而随时调整。秋冬应选择低刺激性、滋润度高、功能上具有保湿的护肤乳液或乳霜。白天外出应注意防晒。晚上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保持在39℃左右;不要经常搓澡,以免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洗澡时,可选用中性或弱酸性、不含香精、防腐剂等化学刺激成分的沐浴液。洗完澡后,可趁皮肤还未全干时涂上滋润皮肤的乳液或护肤品(如牛奶霜、杏仁霜、珍珠霜等)。尤其是皮脂腺分布较少的四肢等特别干燥的部位更应适当滋润。 4.保持环境洁净,湿度适中。 每天应勤打扫,做好保洁工作,减少粉尘、动物皮毛、花粉、真菌等过敏原对皮肤的刺激。另外,久晴少雨时,应设法提高室内湿度。 一般来说,空气湿度保持在50%以上对身体比较有利。如果低于50%,有条件的可用加湿器来提高室内的空气湿度。即使不用加湿器,也可视需要在室里挂湿毛巾,或是早晚多拖一两次地等来防燥保湿。 “如果能用好以上四招,可有助于缓解单纯的季节性皮肤干燥、瘙痒症状。”吴慧金称。当然,如果能同时保持生活规律、少熬夜、情绪良好、远离抑郁、烦躁的状态,可更大程度地改善甚至消除皮肤干燥、瘙痒等问题。不过,对于皮肤出现持续性或反复性瘙痒的患者,可能非季节性干燥那么简单,建议及早到医院相应专科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