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融合应用探索 马钢公司 安心
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各类企业从提高管理效率、市场准入等角度的考虑,全面开展了各类“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其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2011,下面简称安全管理体系)于2001年后普遍在国内各企业得到应用,目前国内规模以上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都通过了该体系的认证。 2010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为贯彻安全工作方针、减少事故发生,提高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目的,制定颁布实施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以及系列行业评价标准,目前正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在全国范围“工、商、矿、贸”企业开展达标工作。 笔者在冶金企业从事了近十五年的安全管理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三标一体”(质量、安全、环境)贯标工作;2011年3月开始又负责策划实施了本单位的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同年底顺利通过了二级安全标准化企业的评审达标;此后应有关政府部门、评价单位的邀请,先后给多家企业进行了安全标准化咨询服务与评价工作。通过2年多的具体工作情况与实践体验,在这里就安全标准化与安全管理体系的融合应用范方面的工作,进行一些探讨总结,达到抛砖引玉效果,不当之处敬同行、专家请斧正。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关系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念 企业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便于组织对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体系面对的主体是员工,以控制危险源,减小危险、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健康安全为宗旨。 2、安全生产标准化概念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设备设施、作业行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两标准核心要素之间对应的相符性目录 | | | 4.1总要求;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3.3目标和方案 | | | | | | 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4.4文件;4.4.5文件控制;4.5.2合规性评价;4.5.4记录控制 | | | | | | 4.4.6运行控制;4.4.3沟通、参与和协商;4.5检查、 | | 4.5检查;4.5.3.2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 | | | | | | | | |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4.5.5内部审核;4.6管理评审 |
4、相同点: Ø 目的均为规范、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Ø 均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Ø 都遵循PDCA动态循环 Ø 都实行要素化管理 Ø 第三方审核 Ø 颁发证书 5、不同点: | | | | | | 注重法规的符合性,明确了具体的设施、行为、措施等技术要求。 | | 明确了具体文件、记录要求的内容,有明确的文件模式。 | | 对应编制了不同企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量化分级(一级、二级、三级)。 | | | | | | | |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践运行的特点。 笔者通过8年来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评审工作,结合实际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认为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与不足: 1、 该标准采用现代通用的“PDCA”管理模式,容易与其他标准相接轨、融合。 2、 该标准是引进、参考了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模式标准,给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准入带来便捷。 3、该体系是我国对照国外安全标准化(OHSMS)模式,参照后引进编制的,一般安全管理人员没有2年以上的工作实践,难以理解、掌握,普通职工就更难以掌握,全员参与性难以保障,容易发生“两张皮”现象。 4、需要安全管理人员正确理解该体系的内容实质后,再掌握必备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知识后,才能策划具体的文件编制。 5、没有明确的操作条款标准等内容,日常的体系运行效果,需要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靠个人能力来推进。 6、没有制定具体行业的评价标准,即使是同类性质企业,由于管理人员对标准内容的理解不同,容易造成体系运行模式千奇百怪。 7、外部评审的深度情况,取决于审核员对法规、标准、工艺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不同审核老师对评价章节的理解不同,给出的评审结论与要求也是千差万别。 8、体系运行支持的记录内容标准存在弹性空间大、规范性不够,造成作假现象难以杜绝。 9、没有事故绩效硬性达标要求与否决条款,造成目前社会上该体系认证泛滥、花钱买证现象普遍。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践运行特点。 1、也是采用现代通用的“PDCA”管理模式,容易与其他管理标准相接轨、融合。 2、标准内容涉及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建立了十三个管理要素项,编制了要素中的具体内容要求,便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掌握理解。 3、核心要素具体、细化的评分标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企业实施。强调企业全部门、全员参与,这样使得规章制度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能有效避免“两张皮”情况的发生。 4、建立了有配套的评分细则标准,便于企业自主评审定级,得到量化的评价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便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目标与方向。量化的评价结果也是监管部门分类监管的依据。 5、明确了各类安全管理文件模式与要求、安全管理工作记录要求,规范统一了各类企业安全管理的软件基础。该标准类似“傻瓜相机”,十分方便企业安全工作的开展操作。 6、由于制定的评价标准相当细致,杜绝了不同审核人员得出不同的审核结论现象发生。克服了评价过程的随意性。 7、建立了事故、设备设施、作业安全的硬性达标要求与否决条款,避免了认证泛滥现象的发生。 8、该标准一些具体考核条款过于僵化,还有改进的空间;一些文件的设置过于教条,可以省略。 9、该标准涉及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没有具体模式可以借鉴,一般企业难以做到。 10、量化分级档次不足,现有三级考评差距大,对三级单位的要求有过于宽松之嫌。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融合应用。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充分完善过程。如果将两体系比喻成“一副树木画”的话,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比喻理解: A、安全管理体系:只画出了树木的主干枝条,其他分支、绿叶、场景没有描绘,需要欣赏者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属于写意画作。 B、安全标准化体系:不仅画出了树木的主干枝条,同时也画出了分支、绿叶、场景,属于写实画作。 通过以上对两标准体系的实践运行分析、比较、比喻,我们企业各级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安全标准化工作应该有正确、清晰的理解。不应该认为安全标准化工作与安全管理体系是相矛盾的工作,更不该将其理解成负担。应认识到安全标准化是对我们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促进、提升。通过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使得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将过去体系中存在的不知道变成知道、不明确变成明确、不规范变成规范、不细致变成细致。在这里就如何将两安全标准体系融合提升,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 安全标准化是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延伸与展开;是结合我国的法规与标准内容要求来制定的,符合各类企业安全管理要求。 2、 安全标准化与安全管理体系不存在矛盾的地方,安全标注化的要素内容与考评条款完全可以全面支撑安全管理体系的所有章节要求。 3、 在开始建立安全标准化工作,新建立的各类安全管理文件,可以直接修改原有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无需花费大的精力就可以达到要求。比如:目标与指标、文件与记录管理、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教育培训、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危险源监控、隐患排查、职业健康管理、应急救援、事故管理、绩效管理等文件,以上文件按照安全标准化的相关要求标准,进行简单的内容补充就可以完成。 4、 编制的新文件,要按照管理体系通用的文件格式要求编制(包括红头文件),注意文件编制过程的职责统一、分工一致、程序明确;新建立文件中产生的记录,应及时编号识别,与安全管理体系目录相一致,这样两个标准文件就能相互衔接,互为补充。 5、 各类安全标准化评价标准,主要区别在第六要素(生产设备设施)、第七要素(作业安全)两个章节里,也是安全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建立文件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编制,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在这两个要素评价标准里,要识别出企业没有涉及到得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时将相应的评价分同时从“分母、分子”中扣除,以免出现差误。 6、 安全标准化制定的各类安全评分标准十分具体,我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应熟知13个管理要素的内容与要求,便于将两个标准在日常开展安全工作中融会贯通。 7、 企业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后,在进行自我评价(评审)工作时,完全可以将两个体系放在一起进行评价(评审),可以将安全标准化的要素内容与安全管理体系的章节编制在一起(按照本文“3、两标准核心要素之间对应的目录”内容即可),同时开展两个标准的评审工作。这样既减轻了工作量,又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员对两个标准体系的认识。 8、 日常企业开展的一系列安全管理特色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安全讲座、安全漫画、发表的安全稿件、安全月等活动,应及时收集归档、保留痕迹与资料,就是很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标准化5.5.5章节)支撑材料。 五、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容易存在的常见性问题 通过对一些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咨询服务与评价工作,笔者搜集了一些常见性、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如下: 1、目标:目标的制定、分解针对性不够,企业应结合本单位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危险源识别情况,有区别地进行目标制定与分解,避免出现平均分摊现象。 2、组织机构和职责:企业的安委会工作会议与纪要普遍存在全面现象,应至少从三个方面来开展建立: (1)、贯彻(传达)上级部门安全工作精神或文件要求; (2)、总结上月(或季度)安全工作; (3)、布置下月(或近期)安全工作。 3、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内容缺项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应符合或包含安全法规定的6条内容。安全责任制与安全规程应建立各级人员的培训记录。 4、安全生产投入:一些企业实际工作中已投入了多方面的经费,但没有系统整理。涉及安全投入收集记录与材料少,应在安全防护设施与仪器、劳保用品、安全教育、安全检验检测、隐患整改、职业健康、工伤保险、安全激励等方面来建立收集记录。一些企业对一些流动性大的岗位人员,工伤保险购买不及时现象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5、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安全管理文件,对其中涉及到得标准、技术要求,一定要先查阅相关法规、标准,弄清楚后才可以起草。普遍有法规与安全制度学习不够现象,建议企业利用班组日常安全活动,将学习内容布置下去。 6、教育培训:企业各类安全教育记录(试卷)普遍存在缺、漏、假现象,许多单位的台帐做的比较“全”,但一检查原始记录普遍存在教育试卷不全现象。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时间、内容等要求规定要符合安监总局第3号令规定。 7、许多企业对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人员持证上岗重视不够,无证作业现象多。应及时制定培训计划,参加培训取证工作。 8、生产设备设施:普遍存在安全栏杆材料、设置方式、防护间距不符合标准,各企业应多参照《GB4053—2009》来整改;一些企业的特种设备没有登记、检测,存在违法生产使用现象;特种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需要有资质作业单位来承担,这也是经常被忽略地方;各类介质管道的色标、名称、流向标示不够;电气作业的高压绝缘用具定期检验不够;每年的雨季前应进行防雷检测。 9、作业安全:各企业应结合危险源(或评价标准规定项目)识别出本单位的危险性较大作业活动,建立审批、监护制度。作业过程的安全措施要具体、可操作;作业许可证上的各级人员签字记录要齐全。 10、隐患排查和治理:普遍存在整改支撑材料不充分,查出隐患后,应及时建档、下发隐患整改要求,整改后要有验证记录。 11、重大危险源监控:在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时,注意危险源是不良后果的源头,要有明确的描述,不能只写个名称,如一些单位识别起重作业时:危险源只写成“行车”两个字。应该这样描述:行车安全限位失效(或制动装置失效),这样才能将危险源描述的比较清楚;另外要考虑异常、紧急情况下的危险源情况。切勿将相关分类标准中仅供参考的分类类别直接作为危险源——标准所列的这些都是后果,不是原因。对重大危险源,一定要制定各级职能部门(人员)的检查职责、检查内容、检查频次,才能保证监控措施不流于形式。 12、职业健康:企业在职业健康要素内容要求上,普遍存在薄弱环节,要注意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改进,重点表现在:接害因素、接害人员识别不充分,告知不够;接害因素定期检测、职业危害评价缺乏;对一些流动性大的接害岗位人员,基本没有岗前、岗后(包括退休人员)的体检资料。 13、应急救援:应避免制定的各类应急预案演练不够,演练记录填写不规范;应急设备要识别、建挡、定期检查。应急设备设施主要包括:通讯器材、消防器材、防护用具、应急照明、应急车辆、检测器具、报警装置、应急药物、应急供电装置、应急广播、应急专用工具等。 14、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在事故调查、处理资料不全面;发生的各类事故、事件要及时组织职工传达学习,吸取教训。 15、绩效测量与持续改进:绩效测量应结合安全目标来进行检查,应定期检查统计并保留记录。 六、如何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工作的实际效果 企业在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中, 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只有企业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我们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将这项工作向深入开展、才能在基层落实生根。要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效果: 1、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正确认识安全标准化的实际意义,安全标准化工作不是企业一个安全部门就能解决的事情,他涉及到企业每个部门和各级人员,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许多企业忽视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建议在开展这项工作前,应制定工作计划、成立“基础管理、现场设备设施、现场作业安全”等专业组分解任务,然后制定工作节点,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与专业工作人员,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全面提供各项资源保障与投入才能使得这项工作落在实处。 2、在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应重点先对各类安全防护设施的符合性、存在的隐患进行自我检查评价,这些工作涉及面多、整改难度与时间长,需要提前重点关注。 3、将第六要素(生产设备设施)、第七要素(作业安全)两个章节内容,下发到班组岗位,岗位职工对照标准后,他们最清楚哪些地方不合格,整改落实也最有力度。 4、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应各类安全设备设施、器具、仪器,涉及到有关法规必须强制性检测的,必须认真对待,否则因此造成的事故,要追究法律责任的。 5、文件起草后应要求各职能部门相互进行会签,以避免下发的文件重复、繁琐现象,便于基层单位的操作执行。 6、安全工作的基础是认真对待日常每个“小事情”、做好每个“小事情”后,才没有“大事情”的。许多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中只关注“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情”,企业应在事前预防上下工夫,这是做好安全标准化的前提。 七、结束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它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借鉴了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比传统的质量标准化具有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比引进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更具体的实际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中国化。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提高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现场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是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狠抓落实的治本之策,是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根本保证。 笔者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有利领导下,通过我们企业各级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广大职工的全面参与,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一定能够生根、开花、结果。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