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 |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中所分析、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书主要介绍以下三种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最早由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理论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不一定倒下。事故并一定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一定造成事故。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理论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1)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在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中,把遗传和社会环境看作事故的根本原因,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尽管遗传因素和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人员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影响人员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企业中,若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控制技能,则可以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博德(Frank Brin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5个因素。
管理:安全管理要随着生产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并不存在,由于安全管理的缺陷,致使能够导致事故的其他原因出现。
个人及工作条件:个人及工作条件是事故的基本原因。个人原因包括缺乏安全知识或技能、生理或心理有问题等;工作条件原因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等,只有找出并控制这些原因,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要追究其背后隐藏的管理上的缺陷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事故:这里的事故被看作是人体或物体与超过其承受阈值的能量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的接触。
损失: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人员伤害包括工伤、职业病、精神创伤等。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小。
2)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亚当斯(Edward Adams)提出了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因果连锁模型。该理论中,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亚当斯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负责人的决策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管理失误又由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问题所导致,这些问题包括:如何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工作,确定怎样的管理目标,如何计划、如何实施等。
管理体系反映了作为决策中心的领导人的信念、目标及规范,它决定各级管理人员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基准及方针等重大问题。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把考察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用以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实际上,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社会因素,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解决这些基础原因因素,已经超出了企业安全工作,甚至安全学科的研究范围。但是,充分认识这些原因因素,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改善间接原因因素,达到预防伤害事故的目的,却是非常重要的。
2.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基本思想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正常情况下,能量和危险物质是在有效的屏蔽中做有序的流动,事故是由于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无控制释放和转移造成人员、设备和环境的破坏。
(2)预防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如在容易发生触电的作业场所,用压缩空气代替电力,可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2)限制能量。限制能量的大小和速度。如利用低压设备防止电击,限制设备运转速度以防止机械伤害。
3)防止能量的蓄积。如通过良好的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等。
4)控制能量释放。如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等。
5)延缓释放能量。如采用各种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受到伤害等。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如安全接地可以防止触电等。
7)设置屏蔽设施。如安全围栏等。
8)提高防护标准。如用耐高温、耐高寒、高强度材料制作的个体防护用具等。
9)改变工作方式。如搬运作业中以机械代替人工搬运,防止伤脚、伤手等。
3.轨迹交叉理论 (1)轨迹交叉理论基本思想
轨迹交叉理论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上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或能量转移于物体时,物品产生损坏。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统计数据表明,80%以上的事故既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也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二者之一,避免二者在某个时间、空间上的交叉,就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2)预防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预防事故的发生。
1)防止人、物发生时空交叉
不安全行为的人和不安全状态的物的时空交叉点就是事故点。因此,防止事故的根本出路就是避免两者的轨迹交叉,如隔离、屏蔽、尽量避免交叉作业以及危险设备的连锁保险装置等。
2)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目的是切断人和物两系列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系列。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形成的原因中占重要位置。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主要有:
职业适应性选择。由于工作的类型不同,对职工素质的要求亦不同。尤其是职业禁忌症应加倍注意,避免因生理、心理素质的欠缺而发生工作失误。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使机械、设备、环境适合人的工作,使人适应工作环境。这就要按照人机工程的设计原则进行机械、设备、环境,以及劳动负荷、劳动姿势、劳动方法的设计。
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实践证明,事故的发生与职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密切相关。加强职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素质,减少不安全行为是一项根本性措施。
健全管理体制,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必须有健全的组织,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3)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从设计、制(建)造、使用、维修等方面消除不安全因素,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创造本质安全条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