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文章:煤矿安全要“避难设施” 文/贾立君
回顾“3·1”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3·28”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规模宏大而又分外艰难的救援过程,不少民众及专家呼吁,煤矿建设与生产中应备有“避难设施”。
在这两起深深牵动国人之心的矿难救援过程中,井外的人急速进行钻孔、排水、投递食物、输送空气与信号等抢险救援措施;井内的人也在苦觅逃生路线、避难场所、保命器械、食物以及与外界联络的方式。矿工们为了躲避疯狂的涌水,有的攀着锚杆将自己像蝙蝠似地挂在巷道壁上,有的打通巷壁转移到高处,有的制作简易木筏准备逃生,有的将漂来的矿车当作“诺亚方舟”。而且,他们都靠吃煤渣、装炸药的纸箱维系生命。
然而,遗憾的是,因缺乏相应的设备、设施,地面与井底仅仅几百米的距离,竟被隔绝成“两个世界”。矿井内外如果有相关的“避难设施”,人们就可以“里应外合”让生命的接力棒跑得更快更好一些。
矿难救援,“是在与时间赛跑”。而一些所需的设施、设备,特别是钻机与水泵都是大型机械,调运、安装都需要很长时间,且打孔、抽水并不那么容易,往往会给救援速度造成巨大的障碍。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中,打往400多米井下的第一个钻孔用了4天时间;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打通第一个钻孔用了17个小时。
因此,煤矿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设计一些避难设施。比如,连通地面与井下巷道的钻孔、观察井下情况的视频监控系统,井下应备有防毒面具、救生衣物、食品药品等。一旦发生事故,起码能够保障矿井内外的信息畅通和被困人员的基本生存。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不过,对于采挖“黑金”的矿方而言,恐怕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将安全责任真正放在心上,能否有视矿工兄弟“生命高于一切”的意识与善心;况且,即便是较为费劲的钻孔也不会只是应急时才有用处,平时也可当作监控孔,还可兼作小型通风竖井,完全可作多种用途。再说,如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建矿前做井下探水作业时,其巷道以上的钻孔完全可保留备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采煤大国,一次次血泪的教训之后,应当总结研究出一套煤矿避灾和救援的有效方案,甚至可以尝试借鉴国外一些煤矿设置井下“气密型紧急避难所”的做法。
每一名矿工身后,都背负着一个家庭的命运。多少血淋淋的矿难告诫我们:与其事后劳师动众“苦救援”,不如事前未雨绸缪“多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