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孟海燕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 摄
原标题:暖闻|德州一护士为13岁男孩捐造血干细胞,推迟要二孩
8月22日上午,德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护士孟海燕,捐出了200ml造血干细胞。一直积极备孕二孩的她,为了这次捐赠,说服了家人,推迟了计划。“世界这么大,只有我配型成功,能救他也是我的荣幸。”
13岁患病男孩和她配型成功
8月22日,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液内科,孟海燕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需要持续采集四个多小时。她的胳膊上连着两条管子,血液从一只胳膊抽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把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后,又通过另一只胳膊输送回身体。
“胳膊、腿有点麻,其他没大有感觉,就是打针的时候疼。”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孟海燕平时都是给小孩打针,而这次,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以便顺利采集,孟海燕被打了好几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打完针后她一度失眠,腰间感觉如细针扎一般的疼。
不过,当孟海燕得知自己的血能救一名13岁的男孩时,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是在2007年,跟科室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次我配上了,而且还是十个点。”世界这么大,就孟海燕能救他,在得知对方是个孩子时,孟海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捐献。
“为这份幸运或许该去买张彩票。”孟海燕开玩笑说。她在今年6月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当时正在上班的她,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一起登记捐献的同事,“她也羡慕我能这么幸运。”
据了解,孟海燕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于当日空运到重庆,救治在当地某医院的一个13岁的男孩。孟海燕成为山东省第486例、全国第59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影响备孕,耐心说服婆婆
今年32岁的孟海燕,是德州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普通儿科护士,在护士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3年。孟海燕同时又是一名4岁大男孩的母亲,放开二孩政策后,她正与丈夫积极备孕二孩。
“6月份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通知时,咨询了一下医生,了解到除了要孩子得推迟半年到一年以外,身体不会有别的太大影响。”孟海燕与丈夫商议后,打算推迟要二孩。
“我还可以等,但他等不了了。”孟海燕说,救死扶伤本身就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这次捐献其实就与平时的工作一样。不过,怕家人担心的她,一开始还是瞒着家里人,只告诉了丈夫和哥嫂。
孟海燕父母身体不好,父亲七八年前患脑血栓,如今留下有时糊涂的后遗症,而母亲则是心脏不好。“我一开始跟妈妈说要去济南抽血,后来她从我嫂子那儿知道了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就十分支持我了。”孟海燕说,母亲的这一举动让她十分感动。
公婆每天看到孟海燕上班那么辛苦,也是十分心疼担心儿媳。“白班夜班轮着上,回到家基本上就累瘫了。”担心对孟海燕身体有影响的婆婆,想着儿媳还有生二孩的计划,起初不太同意她捐献。不过,孟海燕还是耐心地解释,最终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此刻我就想着能顺利捐赠,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孟海燕说。
山东捐髓人数居全国第三
提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很多人的印象是“抽骨髓”。其实,中华骨髓库都是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因为造血干细胞来自骨髓,所以也称为“骨髓移植”。专家介绍,供者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只占人体总量的0.3%-0.5%,一两周内就会完全恢复。
自2001年7月开始,山东省红十字会启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分库(简称“山东分库”)工作。15年来,山东分库登记报名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25万人,累计检测入库的血样分型资料超过16万人份,实现骨髓捐献486例,居全国第三。
“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名,而非亲缘人群骨髓配型成功率仅为10万分之一至4万分之一。对这些患者而言,俗称‘骨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山东省红十字会会长李全太说,库存数据越多,配型成功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希望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捐献,共同传递生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 实习生 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