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06|回复: 0

第五章 EMS标准—要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EMS
标准—要求


第一节
EMS标准的主要内容

EMS标准包含五大部分,17个要素。

五大部分是:

1、
环境方针;

2、
规划(策划);

3、
实施与运行;

4、
检查与纠正措施;

5、
管理评审

这五大部分基本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即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17个要素是:

1、
环境方针;

2、
环境因素;

3、
法律和其他要求;

4、
目标和指标;

5、
环境管理方案;

6、
机构和职责

7、
培训、意识和能力;

8、
信息交流;

9、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10、
文件管理;

11、
运行控制;

12、
应急准备和响应;

13、
监测;

14、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5、
记录;

1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7、
管理评审。

一级要素

二级要素

(一)环境方针

1、环境方针

(二)规划(策划)

2、环境因素

3、法律和其他要求

4、目标和指标

5、环境管理方案

(三)实施和运行

6、组织结构和职责

7、培训、意识和能力

8、信息交流

9、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0、文件控制

11、运行控制

12、应急准备和反应

(四)检查和纠正措施

13、监测

14、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5、记录

1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五)管理评审

17、管理评审

第二节
EMS标准的要求与理解要点

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建立”——从组织决定按标准要求建立EMS开始,到EMS建成的全过程,包括EMS的策划、目标和指标设定、文件编写、机构设置、人员和资源配置及运行等。

“保持”——是指EMS建成后,按要求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实施监督检查和采取纠正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EMS的持续改进。

·组织建立的EMS要符合本章要求,EMS文件要充分描述本章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EMS建成后要加以保持——及时调整或采取纠正及预防措施。

·在理解标准时,不仅要明确如何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EMS,还要搞清楚如何保持这个体系——所制定的EMS文件应能反映出建立了一个怎样的体系以及如何保持它。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4.2 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环境方针的内容必须包括“三个承诺和一个框架”:

——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守法律及其他要求

——为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和评审提供框架(依据)

·环境方针一般涉及下方面:

长远规划方面:一般原则,如:承诺预防污染,建立行为评价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战略或计划,如:在投资政策即实施方面承诺考虑环境问题。

特定目标方面:承诺清洁生产目标,承诺减少某种污染物排放,节约资源消耗(如水、电),优先考虑废物在组织内的循环使用。

产品方面:承诺达到国际法规及客户要求,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指导产品开发、设计。

培训交流方面:加强进行环境培训,促进组织将环境表现向客户、员工及公众进行交流和公开化。

员工保护方面:以员工的健康安全不受危害的方式参加操作活动。

符合性方面:与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密切合作,实现地方或同行业最佳管理标准,确保运行层次始终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环境方针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早期阶段就着手进行,尽早形成,以指导环境目标、指标的建立,推动体系实施。在体系建立过程的其他活动中获得反馈,并要经过组织上下的认同。

·环境方针应适合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形成文件、向全体职工传达并可为公众所获取(公开性)。

·环境方针应定期评审、修订。

·如果组织从属于更大的组织,其方针还应符合上级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得到其认可。

·环境方针一般来说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但是随着国家法律要求、企业经营战略和利益方要求等可能的变化和持续改进也需要做及时调整。

4.3 规划(策划)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4.3.l 环境因素
主题:认识自身


·环境因素是组织和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界面,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就发生在这些界面上;环境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保护自然资源;EMS中的各种活动都建立在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建多少以满足要求为准),以识别其可以控制以及预期能有影响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借以判断其中已经或可能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者其作用是:

确定组织的环境因素(包括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能够控制的以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因素)。

对它们进行判别和分析,从中找出那些它可以直接进行控制,或有可能间接施加影响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予以标识。其中特别要注意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

并在制定环境目标时予以重点考虑

·在判定环境因素时,要针对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分析时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具有常识性环境因素的活动,例如涉及资源消耗、废物管理、噪声发生源和各种排放的活动。

组织自身特有的环境影响,如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放射性危险等。

考虑到“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考虑到“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考虑到“六个受体”: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废弃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

·分析环境因素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选择活动或过程(如:生产工艺、产品只用与服务、原辅材料采购、设备更新)。

第二步:识别其中的环境因素(污染排放状况、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

第三步:确定环境影响。

第四步:确定环境影响的程度。

·内外部条件变化时,其环境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组织应及时更新环境因素方面的信息(如环境因素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等),必要时调整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和评价依据。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主题:知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适用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与法律和其他要求相关的程序,其作用是:

确定适用于本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建立获得上述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包括对变动信息的跟踪

·“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颁布的环境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环境标准等;

·“其他要求”——如产业实施规范、与官方机构的协定、非法规性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通知、标准、行业设计规范)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预防污染的承诺。
4.3.3 目标和指标
主题:守法


·识别法律法规等要求仅仅是“知法”;如何“守法”?这就要制定具体的目标,规定要实现哪些方面的环境表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实现这些环境表现的时间进度等。

·组织内不同的层次与职能,其环境影响的规模和性质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各自层次和职能的条件与要求,制定对它们适宜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并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它们进行适时的修订。

·组织内各层次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均应形成文件。

·环境目标是环境方针所声明的意向的具体化,环境指标又是环境目标所规定的目的的具体化(也有时环境指标就是环境目标中的一项具体内容)。例如组织在环境方针中提出了“减少有害排放”的承诺,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考虑环境目标应“减少某方面排放”,对应此环境目标的要求,环境指标规定为所希望达到的可验证结果,即具体的环境表现要求。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时,应考虑五方面的因素

法律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在环境方针中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有关要求,这个承诺应在环境目标中落实。

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制定目标、指标时应以已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主攻方向。

经济技术可行性——所确定的目标、指标应符合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经营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可选技术方案、竞争条件、市场状况、社会压力、相关方期望等实际情况,要切实可行。

相关方的观点——客户、周围居民,特别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较大的相关方的有关要求,应考虑纳入目标和指标。

符合环境方针的要求——充分体现环境方针中的承诺(包括对污染预防的承诺)。

·之所以要分成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两个层次,是因为组织所要实现的具体环境表现要求往往很多,其性质、规模、所涉及的部位各不相同,头绪极为纷繁。如果不设立环境目标,直接根据环境方针来制定环境指标时,不便进行通盘考虑,而易陷入具体的细节,导致遗漏或轻重错置等情况;环境目标的设立,就组织所欲实现的环境目的,提供了一幅既不过于粗略,又不过于琐屑的鲜明图景。环境目标和指标为贯彻环境方针服务,同时为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指明具体的努力目标,并据此制定针对性方案,进而予以落实。

方针
目标1
目标2
指标1
指标2
措施2
措施1
file:///C:/DOCUME~1/chenwt/LOCALS~1/Temp/msohtml1/07/clip_image001.giffile:///C:/DOCUME~1/chenwt/LOCALS~1/Temp/msohtml1/07/clip_image002.giffile:///C:/DOCUME~1/chenwt/LOCALS~1/Temp/msohtml1/07/clip_image003.gif


举例:


目标

指标



减少有害原料使用

每年减少量为35%



提高员工环境意识

举办3期/年环境培训,参加人员不少于全公司人数90%



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废气配方量达到****,废水中COD排放量达到****



降低能耗

比上年度节能10%



减少原材料使用

每年可减少10%



完成设备改造方案

2002年前完成


环境方针

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



初始评审优先序列

吨酒耗水量是国外同类产品耗水指标的2倍



目标

节约生产工艺用水量



指标

一年内冲洗水量减少25%



4.3.4 环境管理方案

主题:守法的实施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



·有了目标和指标,如何实现它们?这就应该制订环境管理方案。

·其作用是保证环境目标、指标的实现。

·对于大多数环境指标(或重要环境因素),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一个或多个管理方案。

方案中应包括:

①组织内各个相关部门与层次为达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分工;

②达成目标和指标的方法与过程。(ISO 140014.3.4)

·方案深入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如所涉及活动的性质、实现目标要求的难易程度和其他有关条件而定。

·方案内容的三要素:实现目标、指标的职责(执行部门和负责人)、资源、措施、方法时间进度表。

·环境管理方案应随情况变化(如新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开发、新增或修改的活动)及时作相应修订或新增。(ISO 140014.3.4)

·环境管理方案中须说明如何达成组织之目标和指标,包括执行的时程和负责人员,此外方案中须包括对新活动的环境审查。(ISO 14004:附录A.4.3)

·管理阶层须定期审查各环境管理方案。(ISO 140044.2.6)

·制定注意:

由于不同的层次和部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条件,环境方案应当针对具体层次和部门的活动制定。

根据组织的目标\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环境管理方案也应相应地逐步细化,可以具体到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如岗位),并使各相关层次与职能的环境管理方案与其所承担的目标、指标相对应。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将随不同操作对象的性质而异。例如对于产品,可将考虑重点放在设计、材料、加工、使用、处置等阶段,对于新的活动,可根据情况重点考虑其计划、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关闭等。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正常运行情况,还应考虑到异常或特殊的运行情况,如启动、关闭、事故、随机事件等。

环境目标和指标
各部门提出环境管理方案
全公司.各部门
环境管理方案定案备查
实施
各部门
环境管理代表、环境管理委员会(会签单位、厂长)
总经理
环境管理者代表
各部门
NG
NG
环境管理委员会审议
管理层审核
OK
●定期再评审
(
每年一次)
·环境管理方案的建立流程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初始评审的结论,确定制定目标和指标的优先项并排序(可分为:急待解决的、高度优先和低度优先);

第二步:确定目标和指标;

第三步:制定一个短期行动计划并提出具体措施。

实例:

第一步

方针:承诺循环和再利用减小浪费

第二步

初始环境评审:确认大量木制模板被当作普通混合垃圾处置(中度优先—可能的节约)

第三步

对目标、指标的建议:在**年**月前,分离所有木制废物

短期行动方案:由***岗位采用划定储存场所将木制模板单独存放

·有关环境管理方案的规划与管理作业详细内容记述于「环境规划及管理程序」中。

·各部门依照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展开的环境管理方案及相关的运行控制如下:

①遵守并符合政府的环保相关法律法规

②加强资源的节用

4.4 实施和运行


有了方针和环境管理方案,下一步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4.4.1 组织结构和职责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
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必须对每一层次的任务、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其目的是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般可在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强和调整,增设有关环境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规定相应的岗位责任,保证所有涉及环境因素的责任都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人员。

·最高管理者的责任:

制定环境方针。

任命管理者代表,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保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

·管理者代表(职能五要点):

确保EMS建立、实施保持,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工作,以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将监督体系运行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汇报,提出建议,使他们对体系的总体运行状况和重大问题保持了解,并为体系的评审和改进提供依据。

·全体员工:

大部分岗位职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环境的影响。

应对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根据其工作性质和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规定他们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权限和资源。

·环境职责包含四个重要因素:

建立职责结构定位图;

职责范围的描述;

工作程序;

汇报路径、行为指标。

·建立职责体系的关键因素:

应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所有员工的职责中;

员工应对整个职责系统有基本的了解;

所有员工都知道:

他应做什么?

*他应如何做?

*遇到问题或完成后向谁报告?

·要向承担职责的员工提供必要的权力和保证条件

环境责任实例

典型责任人员

确定总体方向

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

制定环境方针

董事长、总经理、环境主管

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

有关管理者

监察环境管理体系总体绩效

环境主管

确保遵守法律法规

高层运行管理者

确保持续改进

所有管理者

确定顾客期望

营销人员

确定供方期望

采购人员

建立和保持会计程序

财会主管人员

遵守规定程序

全体员工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 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4.4.2 培训、意识与能力

·EMS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有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并对各自的岗位职责和环境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具备处理本岗位环境事务的必要能力,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

·组织应明确培训需求(对象、目的、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岗位或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建立培训程序,通过培训应意识到:

遵循环境方针与工作程序,以及符合EMS要求的重要性。

与他们工作有关的重大环境影响,包括潜在的影响。

个人工作的改进可能带来的环境利益。

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工作程序,以及实现EMS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包括在应急准备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偏离规定的工作程序可能带来的后果。

· 培训的层次和对象应依据培训的内容不同而分别进行,显然一个在生产线上做具体岗位操作的工人与高级经理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任务和应培训的内容是大相径庭的。

培训类型

培训对象

目的

提高对环境管理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高级管理者

取得对组织环境方针的承诺和协调一致

提高总体环境意识

全体员工

取得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承诺,培养个人责任感

提高技能

承担环境职责的员工

改进组织中具体部门(如运行、研究与开发、工程)的环境绩效

遵守法律法规

全体员工(其活动可能影响守法的员工)

确保培训的法律法规和内部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提高认识的内容:

* 认识环境问题;

* 应遵守的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标准;

* 本组织的环境方针政策;

* 现行状况的差距。

②提高环境技能的内容:

* 了解岗位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 掌握减少环境影响的技能技术;

* 紧急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③明确工作内容及程序的内容:

* 明确工作内容及程序;

* 明确报告途径;

* 违背工作程序的后果。

·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作人员,要有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能力方面的要求,以保证他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必要时,组织还应当要求代表它工作的承包方证实其员工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应保持培训记录

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 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


·信息交流包括内部各层次的交流和外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使正面和负面信息及时传达到管理层、最高管理者,必要时迅速传达到全体员工,以保证最快地改进和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确保信息得到及时、畅通的传输,组织应建立对内、对外双向信息交流的程序;规定:

组织内部的各层次和职能间交流(如部门间的日常联络、指令、常规报表、各种信息通报、各部门间的行文)信息的责任

外部相关方(有关政府机构、团体、所在社区、社会公众等)信息的接收渠道、方式、记录、汇报、采取对策、答复、归档的责任;

·特别注意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例如,组织适用的法律和其他要求的变化信息,客户对组织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相关信息、市场环境需求的变化等)。

信息交流

内部

横向

外部

信息

接收

记录

处理

答复

·ISO14004对信息交流提供了通报的形式,通报可以包括:组织介绍、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管理程序、目前环境状况的公布以及改进的要求等。其他如:出版物、广告及会议,设立开放日也是开展内外交流的可取形式。

4.4.4
EMS
文件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b)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EMS体系应文件化,应记录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保持和传输各种内、外部信息,支持体系的正常运行。

·EMS文件应充分描述EMS17个要素的实施要求和实施程序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文件内容应足够详尽,表述清晰,能充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EMS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

·应当认识到过多的文件所带来的消耗人力、物力资源、难于保管、不便查询等弊病,因此既应保证文件的充分性,还应考虑精简,以免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建立和管理一个过分繁琐的文件系统上。

·ISO 14001标准不要求编制专门的环境手册。同时,它认为简化和统一文档及其控制系统有助于文件工作有效发挥作用,因此鼓励将EMS文件与组织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文件合并。

·EMS文件可以是书面或电子形式。

·应给出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相关文件”包括:

表格、记录、报告、作业指导书、其他体系中的文件。

初始评审报告。

环境因素清单。

法规及要求清单。


全面的规定
按管理层次分
按岗位分
大量保存
手册
管理程序规定
岗位操作指导书
原始记录
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登记表)。

“三同时”报告。

排污许可证。

组织结构图。

地下管网布置图。

现场平面图等。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


a)
文件便于查找


b)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受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


d)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e)
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


4.4.5 文件控制(同QMS)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对本标准要求的所有文件实施有效控制的程序。

·程序的作用是确保a-e要求(检索、修订、发放、回收、保留)的实现。

·EMS文件要达到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等要求。

·EMS重在运行和对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不必把主要精力用于建立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

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计划,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a) 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b) 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 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


·控制的对象是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的运行与活动

·首先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确认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

·控制的手段是“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运行”:

并不要求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建立文件化的程序。

对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活动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为对那些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也应建立程序,在程序中还要规定具体的运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

组织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可标识的(涉及到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供自己用),并将其通报供方和承包方(给供方用),以促使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组织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运行控制的内容可包括: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原材料选用与采购、生产过程、产品和原材料的贮存与运输、设备维护、动力供应、服务的提供、报废产品和废弃物的处理等。

·对运行的控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输入:如 采购原材料、设备等;

控制操作活动:如 原材料的搬运及贮存,工艺条件的科学控制、工作程序的完备;

控制输出:如 产品及服务、运输、贮存;

控制文件与交流:如 内外部交流、记录的保存;

控制经济状况下的反应。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事故大多具有突发性,并伴随着急剧的物理与化学变化。它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往往更为集中,更为严重,其善后工作的难度也更大,应对此给以高度重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这套程序的目的是:

(事前)用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异常运行、环保设备失灵、异常排放或泄露)。

(事中)事故一旦发生,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计划,及时做出正确反应,最大限度地控制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预先制定的应急计划,必要时应当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之后,(事后)通过对程序的实际检验,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其有效或不足之处,从而为评审和修订提供实践依据

·如果可行,还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定期试验。

·发生环境事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管理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

员工不了解职责的要求;

员工了解要求,但未按规定做;

意外事件的发生。

·组织处理环境事故和潜在事故的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应急工作的组织和职责;

参与处理事故的人员;

服务事项;

内外联络方式;

应采取的措施;

培训计划和有效性实验。

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侧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际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4.5.1 监测和测量
实质:发现问题


“监测”——遵照有关规定所进行的检查。应注意明确负责部门和负责人、监测方法、频次、执行的标准、记录内容、人员要求、结果的处置等。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对EMS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是对体系运行状况的监视以便发现问题的手段;

·组织应建立一套程序,规定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监测对象包括:

组织的环境表现(如组织采取污染预防措施收到的效果,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对重大环境因素控制的结果等)。

有关的运行控制(对运行加以控制,监测其执行程序情况以及其运行结果是否偏离目标和指标)。

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环境管理方案实施的效果。

·对监测活动,在程序中应明确规定:

为保证数据可靠,如何校准、使用、维护、保管监测设备。

例行监测的频次和方法、如何记录和如何保管记录。

如何参照标准进行评价。

什么时候向推报告监测结果和发现的问题等。

·该程序还要规定如何定期对遵守法规情况进行评价

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实质:解决问题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


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对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程序,以便解决三级监控中发现的问题

·程序的作用(应规定的内容)是:

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在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纠正措施、执行、验证和文件更改等方面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对不符合进行处理和调查——弄清不符合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

采取措施并予完成——针对不符合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针对潜在不符合采取的预防措施应切实有效、有始有终。

·措施应与不符合的原因、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由于采取措施引起的文件更改,应遵照实施并做好更改后的实施记录。

4.5.3 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处置有关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其体系及自身适宜时,用来证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组织应建立一套对记录进行管理的程序;

·该程序应规定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查阅、处置以及记录的种类(应建立哪些记录)等管理内容。

·环境记录中可包括有关法律及其他要求的信息、投诉记录、培训记录、过程信息、产品信息、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供方与承包方信息、事故报告、应急准备与响应信息、重要环境因素信息、审核结果、评审结果等。

·对记录本身的质量要求: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可追溯。

4.5.4
EMS
审核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一些程序,进行审核的目的是:
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
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
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本条款所讲的“审核”是指EMS内部审核;

·组织应制定、保持定期开展EMS内部审核的程序、方案;

·程序和方案要能达到如下的审核目的

判定EMS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规范要求——符合性EMS是否得到正确实施和保持——有效性。

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对审核方案(每次审核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制依据和内容要求——应立足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审核程序的内容,应规定:

应综合考虑以下4个因素(其核心是“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独立性和关联性”)后确定审核范围

——组织的管理权限;

——组织的活动范围;

——组织的产品范围;

——组织的现场区域。

审核的频次(由组织根据EMS的状况、相关方的要求确定),应根据运行中的性质、敏感程度来决定。特别受到环境因素和潜在影响的制约,还应考虑过去审核的结果。

审核的方法(如查阅文件、记录,现场查验,面谈等);

审核组的要求(如何实施审核);

审核报告的职责与要求等。

·内审员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的,以承担本组织的内部定期审核,而且按规定向管理者提交审核报告,说明运行状况、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如果不设立内审员,则需聘请外部审核员来进行此项工作。

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


·管理评审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按照计划确定的时间审查环境管理体系,以确认其持续性、适用性、适应性及有效性。管理层审查的过程,应确认管理层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以进行评估。审查过程与结果应予以文件化

·管理层审查应依照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情况的变化,以及持续改善的承诺,提出修改环境管理体系的方针 、目标及其它构成要素的必要性

·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评审过程要记录,结果要形成文件;

·评审的对象EMS目的是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适用性——EMS对客观情况(法律、法规、市场、相关方要求等)的适应性;

充分性——EMS是否充分满足本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有效性——对方针的贯彻、目标指标的实施、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表现的改善、职工环境意识的提高(按文件操作)、企业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效果。

·评审前要收集充分的必要信息,作为评审输入,这些信息应包括:

EMS内部审核结果;

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法规、市场、相关方要求等);

织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评审的内容包括:

对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绩效的评审;

评价内部审核的结论;

对体系有效性的评价;

情况发生变化时,现行环境方针是否仍适合和需要做更改的评审;

外部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新的要求,如:

产品和活动变化;

法律、法规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

·经过评审应提出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针、目标及EMS的其他要素(评审输出)。

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组织承诺和制定环境方针
组织的环境政策
组织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法律因素
组织环境绩效、目标和指标
组织环境管理规划和方案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文件控制体系
组织机构与职责
运作控制系统
培训
应急准备和反应
交流
审计
监测与评价
纠正和预防措施
评审与改进
持续改进
政策:
规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


第三节
ISO14001要素矩阵表

要素名称

需形成程序的11个

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

与污染预防有关的

与法律及其它要求有关的

与持续改进有关的

与三级监控有关的



4.2环境方针

4.2

4.2

4.2



4.3.1环境因素

4.3.1

4.3.1



4.3.2法律及其它要求

4.3.2

4.3.2



4.3.3目标和指标

4.3.3

4.3.3

4.3.3



4.3.4环境管理方案

4.3.4

4.3.4



4.4.1组织机构和职责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4.4.2



4.4.3信息交流

4.4.3



4.4.4EMS文件



4.4.5文件控制

4.4.5

4.4.5



4.4.6运行控制

4.4.6

4.4.6

4.4.6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4.7

4.4.7

4.4.7


4.5.1监测和测量

4.5.1

4.5.1

4.5.1

4.5

4.5.1


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4.5.2


4.5.3记录

4.5.3


4.5.4EMS审核

4.5.4

4.5.4



4.6管理评审

4.6

4.6



本身PDCA循环



记忆
14741

1232171

123

122

1211

首尾

点面体


第四节
EMS的运行模式

ISO 14001标准规定的EMS要求是建立在一个由“策划、实施、检查、评审”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如下图:

EMS模式图


这4个环节,连同对体系运行起主导作用的环境方针,是EMS运行的基础。由于它们处于运行过程的第一个层次上,我们称之为一级要素(共5个)。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等要素下,还包括进一步的活动,它们所涉及的要素称为二级要素(共15个,加上一级要素中未分解的环境方针和管理评审,成为EMS的17个要素)。

上图的EMS模式展示了一个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动态循环过程,体系按照这一模式运行,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改进。

体系的运行过程所体现的PDCA循环的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图:

环境方针

体系要素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为实现环境方针服务的

最高管理者制定的、文件化的表达组织在环境管理的总体原则和意向

承诺遵守法规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持续改进

环境策划

环境策划是组织对其环境管理活动的规划工作

环境因素、法律与其他要求、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从组织的现状出发,明确管理重点,识别并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准确获取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重要环境因素和技术经济条件,确定环境目标和指标;并提出环境管理方案,即实现目标的职责、方法与时间表



实施与运行

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EMS文件、文件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规定环境管理所需的各职能与层次的结构和职责,任命环境管理代表;实施必要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工作技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有关环境因素和EMS的信息,注重相关方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形成EMS文件并进行严格的文件管理;确保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活动均能按文件规定的要求运行,使组织的各类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潜在的紧急事件和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





检查和纠正措施

监测和测量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EMS审核:对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活动与运行中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解决问题、防止问题再发生;监测的内容包括组织的环境表现、运行控制和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遵守法律法规等要求的情况;环境管理活动应有相应的记录以追溯EMS的实施与运行效果,并对记录进行良好的管理;还要定期进行EMS的内部审核,从整体上了解组织EMS的实施情况,判断其有效性和对标准的符合性



管理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在内外部条件变化时EMS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支持实现持续改进,持续满足标准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17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4.2环境方针较高追求
4.3.1环境因素认识自身
4.3.2法律及其它要求最低要求
4.3.3目标和指标
4.3.4环境管理方案
4.5.3记录
4.5.1监测一级监控
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4.4
EMS
文件4.4.5文件管理
4.4.1机构和职责4.4.2培训、意识和能力4.4.3信息交流
4.6管理评审高层次监控
4.5.4 EMS审核全面监控


图中:从4.3.1横向到4.5.1是重要要素控制线路。左边虚线框内是体系的策划阶段。中间虚线框内是体系的实施阶段。4.5.1、4.5.4、4.6、4.5.2是体系的三级监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12-22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