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初始环境评审 一、概述
初始环境评审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可以说是“规划阶段”的准备性程序,对尚无环境管理体系而需要建立的企业显得尤为必须。通过汇总企业的环境管理和企业实际情况,发现目前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分析其有关的环境因素和差距,为确立改进计划奠定基础。尽管初始环境评审并不是ISO14001的规定要求,但它是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往往组织现有的管理体系与ISO14000的要求并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需要以初始环境评审作为起点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正、调整与完善。一般说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之前,应当做初始环境评审,体系建成后的运行、保持及复审中则不必做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过程如图2-4所示。 初始环境评审评审过程 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准备阶段,组织可以请咨询部门、专家承担指导,做为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由组织内的内审核员自己承担。但初始环境评审涉及到组织内部许多部门岗位,应协同配合,共同完成。 二、初始环境评审的目的
初始环境评审是通过一系列信息收集、调查对组织当前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全部已有或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及其控制、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评价的一项工作。其目的在于识别组织当前总的环境状况,分析组织环境管理的良好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从而确定组织环境表现中需待改进的领域和机会,为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背景条件和奠定基础。 三、初始环境评审内容
初始环境评审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评价: 1、适用于组织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如何要求的?有无严格的管理手段?现状与规定之间有什么差距? 2、识别现行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如企业产生哪些废物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事实上这一部分也是确定重大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 3、现有管理和运行程序(如:谁负责废物处置?现场如何管理工艺生产?)以及是否有需改进之处? 4、已发生的环境事故分析,以及是否建立了处罚和预防措施? 四、初始环境评审步骤
应当说初始环境评审如同对企业或组织做一次准备性评审。 第一步:确定目的、计划及评审范围。 第二步:选择或组织评审小组,在此特别需要高层领导支持。 第三步:收集信息、数据,包括有关法律、法规等要求。 第四步:实施评审,可包括实地检查、物料衡算、文件查阅等。 第五步:分析汇总资料,编写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初始环境评审报告内容包括: * 评审范围和目的; * 评审的程序和方法; * 背景信息(如工艺过程、废物排放、材料储存和现有管理体系等); * 数据评估(如:数据符合不符合标准、法规,重大潜在影响等); * 重要发现的结论与说明; * 改善环境方针的建议; * 优先采取的行动。 另外在初始环境评审后,对所收集的大量信息、资料应汇编成册,以备今后使用,如: * 组织概括; * 作业场所的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图,物料平衡图; * 环境法律、法规汇总; * 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 数据文件保存地点及管理人员。 五、初始环境评审结果
初始环境评审的结果一般应包括: 1、组织现行环境行为与当前(未来)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差距; 2、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领域及优先排序;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潜在问题: 4、环境行为改善的可能。 上述评审应总结或报告,并应将重要的、有价值的数据加以整理汇编。 六、初始环境评审与我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联系和区别
我国近年来为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国外废物最小化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编制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规范和相关技术手册,许多企业积极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与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清洁生产审核技术特别注重生产全过程中不合理排污因素的识别、分析和防止技术,其方法主要采用投入与产出的定量分析,其中也包括采用强化管理机制的措施来预防污染。 ISO14004的初始环境评审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准备性基础工作。它是通过对组织现有管理体系的调查、分析、识别存在问题和确定需改进的领域,其重点在于针对管理体系。 两者的出发点均是改善环境、预防污染,采用的方法也都是现状调查-评估分析-识别问题-确定改进机会。但清洁生产审核更侧重于生产现场的定量分析,而初始环境评审更侧重于生产现场的问题分析,注重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环境因素的分析。 清洁生产审核目前主要针对工业企业,而初始环境评审做为环境管理体系基础工作适用范围更为广阔。 因此二者互有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第十章 环境审核常见缺陷
以下将现场审核应考虑的重点与常见缺陷按ISO 14001条文顺序列出供参考:
审核内容 常见缺陷
4.2 环境方针
1.
环境方针是否与其作业活动及环境影响相关? 2.
环境方针是否承诺持续改善? 3.
如何进行污染预防? 4.
环境方针是否能提供制定目标和指标的框架架构? 5.
环境方针是否已书面化并信息交流? 6.
环境方针是否可向社会大众公开? l
环境方针不能反应其作业活动及环境影响 l
环境方针与所建立的环境目标和指标不能适当对应 l
环境方针未承诺持续改善或污染预防 l
员工不了解环境方针 l
环境方针无对外信息交流的渠道
4.3 规划 4.3.1 环境因素
1.
是否建立与维持鉴别与更新环境因素与判别重大环境影响的程序? 2.
上述程序的方法、准则及结果是否合理? 3.
是否鉴别其活动、产品及服务所衍生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因素? 4.
是否在制定环境目标时确实将重大环境影响纳入考虑? l
环境因素辨别未针对已经或可能会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加以考虑 l
重大环境因素影响的鉴别不完整 l
间接影响未鉴别 l
环境因素鉴别的过程与结果不合理或与事实不符 l
没有足够的数据、资料或证据支持评估鉴别的合理性 l
在评估过程中对名词定义不清
4.3.2 法律与其它要求
1.
是否建立并维持取得与鉴别相关法规要求及其它要求的程序? 2.
上述程序的方法及结果是否完整且合理? 3.
是否将其辨别结果传达给相关人员? l
未鉴别并取得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法令规章 l
未建立取得相关法规的渠道与程序
4.3.3 目标和指标
1.
是否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的目标和指标,并说明与内部各部门与层次的关联性 2.
目标/指标与所定的环境方针的一致性? 3.
在建立目标和指标时是否考虑下列事项: l
法律与其它要求 l
重大环境因素 l
技术取舍、财务、运行、业务的要求 4.
利害相关者的观点 l
所建立的目标和指标与其重大环境因素无关 l
所建立的目标和指标与环境方针不能适当对应 l
所建立的目标和指标无法支持持续改善或污染预防的承诺 l
所设定的指标无法被测量或追踪 l
未按内容执行所建立的目标和指标
4.3.4 环境管理方案
1.
是否制定并维持管理方案,以达成目标和指标? 2.
管理方案是否包括5W1H? 3.
是否确认将与新制定或变更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环境因素与影响纳入考虑? 4.
是否新增或修订管理方案以涵盖项目计划与新开发项目? l
环境管理方案无改善方法及时间表 l
相关改善方案的职责未被清楚规定 l
所制定的环境管理方案无法达成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l
与协作厂商相关的管理方案未说明如何与采购过程的连结性 l
未考虑执行方案的相关控制与监督机制 l
管理方案进度落后或无法达到时未被发觉
4.4实施与运作 4.4.1组织结构和职责
1.
是否配置适当的资源以实施与控制EMS? 2.
是否配置特定的资源以维持、检查及改善ISO 14001标准所规范的EMS? 3.
是否指定环境管理者代表? l
未指派环境管理者代表 l
执行相关环境目标和指标或管理方案的职责未清楚分配 l
未适当提供实施与控制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
是否确实识别培训需求? 2.
员工是否了解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个人所需扮演的角色和负担的责任、不符合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紧急应变的适当程序? 3.
是否制定培训计划并保有纪录? 4.
对承担特种作业的员工的能力保持方法为何? l
未有效识别培训需求 l
培训计划未有效执行 l
认知培训未彻底执行 l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未宣贯 l
由于缺乏培训,且培训需求未被识别而导致操作错误或不符合相关规定
4.4.3 信息交流
1.
是否制定内部信息交流程序,说明上对下、下对上、平行信息交流方法;信息交流内容含政策、目标和指标、环境议题、环境绩效? 2.
是否制定外部信息交流程序,以接收、记录及响应外部利害相关者的信息交流事项? 3.
是否考虑重大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交流流程并记录相关决定? l
在环境方针中已说明迈向绿色形象,且已经识别为环境因素之一,但却无具体对外信息交流的过程或结果 l
环境方针或与外部利害相关者的重大环境因素未与外部信息交流并记录相关决定 l
未考虑组织内部 / 层次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4.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
是否建立相关文件/信息系统以说明环境管理系统的运作管理方法并清楚表示其查询方式? 2.
上述系统是否清楚说明相关系统间的关联性? l
无
( 组织只要能展示其EMS文件架构,本要素即无特定缺陷)
4.4.5文件控制
1、
是否制定文件控制程序? 2、
相关文件资料是否: l
易识别、定期审核、修改、批准 l
重要作业场所可取得最新版本的相关文件 l
撤出旧版/废止的文件 l
清楚、易读、标识日期、制定保存文件 3.
是否指定人员/单位负责增修相关文件? l
部份文件未经批准及发放 l
部份文件的日期、签章等未认真执行 l
过程已完成或改变,但相关文件资料未被撤出或修改 l
文件 / 软件的拷贝缺乏控制 l
未建立文件总览表或相关控制程序,以识别文件的最新版本 l
文件经 ”手改” 变更,未经授权或由职责人员 l
签名确认实际操作,无法迅速取得相关文件
4.4.6运行控制
1.
是否识别与重大环境因素相关的作业与活动(包括维修保养)?并: l
制定文件化的控制程序及作业标准? l
使相关人员了解其作业方式与偏离的后果 2.
是否建立相关程序,以涵盖供货商及承包商的商品与服务相关的重大环境因素识别并与之信息交流? 3.
运行控制要求是否包括: l
原材料、产品、半成品的采购、包装、搬运、贮存 l
维修、保养、机电、工程 l
废弃物的分类、回收、搬运、贮存、清除、处理、处置 l
运输 l
污染防治设备操作 l
新过程/产品/原材料的环境因素/影响评估 l
新作业标准 l
供货商/分包商/合约商评估 4.良好的运行控制程序包括: l
识别相关作业活动及需求 l
建立作业标准及绩效准则 l
监督与测量绩效达到情况及符合性 l
定期检查要素要项及运行效果 l
表扬符合事项并纠正不符合事项与不完备处 l
部份单位(如仓库)未执行相关环境管理系统 l
关于废弃物的处理有以下缺陷:程序中未说明如何处置、处理、资料未按规定归档、或委托的清除处理厂商无合法资格 l
空气、水、毒害物管理未满足环保法规要求 l
部份重要环境污染防止设备的操作规程书未书面化或重要操作方法未界定 l
未依法规要求配置合格的污染防治人员,防治污染设备
4.4.7 应急准备响应
1.
是否建立意外与紧急状况的应变程序? l
分析重大意外及紧急状况 l
识别环境的危害与影响 l
制定防止意外发生的对策 l
管理意外发生的状况与减轻影响规划 2.
是否定期测试与演习应变程序和相关设备? 3.
是否在意外发生过后,检查及修改紧急应变计划? 紧急应变程序不完全,如: l
不清楚重大意外与紧急状况及其危害与影响 l
未制定防止意外发生的对策 l
紧急应变程序中未包括环境除污计划 l
未定期测试设备与演习 l
无详细应变计划,而无法评估其有效性 l
紧急发电机无法激活
4.5 检查与纠正 措施 4.5.1监测和测量
1.
是否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的程序 2.
定期监测和测量与重大环境影响相关的作业或活动? 3.
记录与环境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4.
是否记录定期校正和维修相关的设备与仪器? 5.
是否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定期评估与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l
无证据表明定期评估与相关法规的符合性 l
部份设备或仪器未校正/校验 l
部份设备或仪器的检查标准不适当 l
部份环境污染指标未建立并测量
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1.
是否建立并维持适当的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 2.
是否针对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界定相关的职责? 3.
是否实施并记录因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所产生的书面程序的变更? l
未有效执行相关的纠正及预防措施,如空气污染防治监测系统失效等 l
未按程序规定,针对不符合情形提出不符合报告 l
不清楚符合与不符合的界定准则
4.5.3 记录
1.
是否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程序以鉴别、维护和处置相关的环境记录? 2.
相关活动的记录是否均清楚易读、可识别,并可追溯? 3.
环境记录的保存与维护是否容易检索、保护其不受损坏、变质或遗失? 4.
是否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 l
未适当保存与维护相关的记录 l
记录遗失 l
记录的保存期限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l
未能迅速检索或找不到相关之环境记录
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
是否建立并维持方案与程序,并定期执行EMS,以确保其EMS符合各项规定及ISO 14001标准? 2.
是否依据相关活动的环境影响程度及前次审核结果制定审核方案? 3.
审核程序是否包括审核范围、频率及方法、执行审核工作与结果报告的责任与要求? l
内部审核员执行审核时缺乏客观独立性 l
审核计划未覆盖EMS的所有要素 l
有审核计划,但未能按照进度执行 l
审核由未经训练,无基本审核知识(技巧)人员担任
4.6 管理评审
1.
高层主管是否按既定的计划进行管理评审?并: l
确认其持续适用性、适宜性及有效性 l
取得必要的信息 l
根据相关程序与要求进行审查 2.
管理审查过程与结果有无文件化? 3.
是否依具审核结果、运行控制改变及持续改善的承诺,提出修改EMS的方针、目标及程序决议? l
高层主管未参与并主持管理评审 l
未检查政策、目标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作出应有的改变决议 l
未制定管理评审计划,或虽有计划却未按计划执行 l
管理评审结果后续采取的配合措施,未由责任人员予以跟踪及确认
|